最近,一次全省规模最大的文艺创作评奖活动中,卓列兵同志发表在《小溪流》1981年第2期的儿童小说《斑鸩咕咕叫》光荣获奖,当他接过获奖证书,走下主席台,回到原位坐下,我向他投过敬慕的目光,打开笔记本,写下一行:“卓老师!你成功了!向你祝贺。”我把笔记本递到他面前。他看了一眼,英俊的长方脸上,闪过一丝谦虚的笑意,目光从主席台上移向窗外,明媚的阳光,照耀着各色鲜花,春意盎然。他若有所思,提起钢笔,在我的笔记本上,接着写下了几行字: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者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者的血雨。
啊!这不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同志在青年时代写的《繁星》中的几句诗吗?我反复看着,明白了其中的含意:卓列兵同志在儿童文学创作上走过一段坎坷的道路。
1959年,他毕业于益阳师范学校,被分配到益阳市桃花仑小学任教。这里,曾经是著名作家周立波和妻子林兰深入生活的基地。夫妻俩担任校外辅导员,创造出了电影《祖国的花朵》。年轻热情的卓列兵,热爱孩子们,热爱祖国的教育事业。那时。他虽然做梦也没有想到过自己要当作家。但是,他对作家充满了深情,因为生活在他身旁的孩子们,喜爱作家创作出来的精神食粮呀!他懂得这工作的伟大,他更觉得这工作神秘。当他在这里担任教师十多年以后,时代的潮流把他推上了儿童文学创作的道路。“文化大革命”中,有些学生走进学校,没有书读。强烈的求知欲,得不到满足.他们成天吵嚷:“卓老师!没有书,你就讲故事给我们听吧!”为了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他站在讲台上,讲《刘胡兰的故事》,讲《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讲《方志敏》,讲《狼牙山五壮士》。人的记忆,毕竟是有限度的呀!他装在心里的故事讲完了。孩子们依然张大稚气的眼睛期待着,就像旱地里的苗苗渴望雨露滋润。怎么办?他就根据孩子们中间发生的事,编一些真实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听了,更觉亲切有趣,天天缠住他不放。干脆,他就把这些小故事写下来,刊登在学校的黑板报上,送给益阳市广播站播送。后来,他把装在心里的无数个真人真事,进行典型概括,创作了第一篇儿童小说《战友》,投寄给当时的《湘江文艺》。三个月过去了,音讯杳无,他失望中带着几分懊恼。哪知,就在这时,编辑访上家门。当时的《湘江文艺》副主编郭味农和编辑们都觉得《战友》这篇儿童小说,主题思想深刻,生活气息浓郁,有着强烈的儿童情趣,只是人物形象略显单薄,还需要加工提炼。几天几夜的苦战后,上门的这位编辑带着卓列兵修改过的作品回到长沙,向郭味农同志汇报了情况,郭味农高兴地说:“这是一个大有培养前途的作者,生活底子厚实,文字功夫很强,有头脑,有干劲,可以深信,只要有适宜的土壤和气候。他会在儿童文学园地里成为一棵大树。
是的!大树的成长,离不开适宜的气候和土壤。这几年,党的阳光照耀着社会主义的文艺园地,卓列兵受到了应有的滋润。1978年12月,他参加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在北京召开的儿童文学创作会议。以后,省内举办的各种儿童文学创作活动,他大多数没有缺席。党对文艺事业的高度重视,组织上对他的大力支持,更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就像资江里流淌的春水势不可挡,短暂的几年时间里,他发表了27万字的儿童文学作品。今年,他更是一个丰收年。第一季度,他已在《儿童文学》《中国儿童》等报刊上发表了几篇儿童小说,中篇儿童小说《我们小队的故事》正在出版过程中。
在一次散步的时候,我对卓列兵说:“你在儿童文学创作上这么高产,请传授一点奥秘给我吧!”他望着我,笑了,笑得那么深沉,扬起手指,在空中划了一个“苦”字。
是的,文学创作是艰辛的。卓列兵以艰苦的劳动,为祖国的下一代酿造出清甜的精神蜜糖。
1982年初夏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