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世家》·末代霸主
吴国携全国之精兵北上黄池会盟,志在霸主,与晋国争锋,熟料越国袭其后,破国都杀太子,之后数次伐吴,吴王失败,不堪受辱自杀。越王勾践也没有吸取吴王夫差的教训,打败吴国之后,北上的野心逐渐蓬勃。
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越国击败吴国,东南疆域尽在掌控之中,北望中原,其时中原除晋齐楚外,越国算是跻身强国之列。越王勾践乘败吴之势,意欲有更大的影响力,于是开始频频涉足中原,来加强越国的国际大国地位,而中原诸国也有借助越国之威来制衡国内反动势力的想法。譬如鲁国哀公时,国内三桓作乱,哀公投奔越国,勾践发兵助哀公,尽管哀公没有如愿返国,客死国内,但这见得越国当时在诸侯中已经开始积累威望,得到一些弱小国家的信任。这也表现了春秋时期的霸主特征,旨在“代天下行政天下”,不过越王勾践时,中原主要大国如晋楚早有两次弭兵,对争霸天下已经没有许多的热望,各国上下也愿意保持和平的态势。
但是后期吴越的崛起,而且带有争霸强烈的欲望,中原大国如晋楚,各自忙于国内,对于虚耗国力无益本国发展的争霸事业早已失去信心,只有吴越新兴的诸侯对争霸这项事业非常新鲜。吴国崛起,蓬勃的霸主幻想使得吴国走向巅峰,也瞬间崩塌。越王勾践也效仿吴国争霸,游走诸侯之间,染指中原。
勾践卒,子王鼫与立。王鼫与卒,子王不寿立。王不寿卒,子王翁立。王翁卒,子王翳立。王翳卒,子王之侯立。王之侯卒,子王无强立。
客观的说,越国自勾践后再无政治强人,而且几代之间,内乱不止,但是没有发生什么重大国际影响力,其间也有过一段时间兼并小国,甚至被墨子所谓“好战之国”。太史公一笔带过,至于无强。无强所以能在太史公那里保有大段的记述,有赖于无强释齐伐楚的精彩表演,这直接促使了越国的灭亡。
这里留一个问题,越国与秦国因为地理原因,不与中原相交通,文化上被视为另类,秦国一直想东向中原,因为强大的晋国横亘,始终没有得到机会,直到三国分晋才逐渐蚕食六国,那么与秦国类似的越国却走向另一个极端,瞬间而起,勾践之后再无更强盛之主,战国开始后,竟然迅速衰落,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有待另开议论。
《越王勾践世家》·无彊·末代君王
当是时,越兵横行於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勾践之后,承霸主之余威,后来继位的越国君主,尚能维持霸权,也对外发动兼并战争来扩张势力,譬如越王朱勾灭滕等小国,越王翼继位又灭曾国,但是其后越国开始不断的发生内乱,其中的原因,多半是政治倾轧,外来势力越国本土势力。
越国先后灭吴,又兼并诸小国,肯定留用了不少外国官员来协助管理国家,毕竟越国底子很薄,本土面积狭窄,多山多丘陵,人口少,难以消化军事扩张带来的土地激增,在任用官员的事上只能本土人才与外来人才并用,这也间接造成了多方的政治势力。
越王翼后,在争夺君位的继承人上,动荡很严重,真正算得上父子相仇,兄弟相杀,国家实力也在政治斗争中不断被削弱,这个时候曾经属于楚国被吴国占领的部分土地被楚国收回,几个诸侯小国又重新独立,越国严重衰落。
王无彊时,越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彊。
这样一直乱到无彊执政时,越国基本上已经不能够控制所侵占的土地,甚至在诸侯心目中越国就属于昙花一现,勾践之后,越国大致上对于中原大国的影响力损失殆尽。无彊执政,感慨祖先伟烈事业,意欲复兴霸业,重振国际威望,向北邻齐国西邻楚国用兵。
当时齐国有威王,楚国也有一个威王,都是国际上的中兴之主,天下之强非齐即楚。越王无彊要有所作为,要么向齐要么向楚,以此时越国的国力莫说对付齐楚,就算拿出一个齐或楚就够越王应付的。
这一场荣誉之战真是很有意思,越王无彊兵向齐国,反而受到齐国的挑拨去进攻楚国,结果被如日中天的楚威王打了个稀里哗啦,直接亡国。
越王无彊伐齐。齐王使人说之以伐齐不如伐楚之利,越王遂伐楚。楚人大败之,乘胜尽取吴故地,东至于浙江。越以此散,诸公族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海上,朝服于楚。
看上去似乎是越中了齐国的圈套,其实就算齐国正面与越国硬来,越国也不足以打败老牌霸主齐国,更别说楚威王领导下的楚国了。越国之所以攻齐大概是看到齐国被楚威王揍的不轻,想趁火打劫捞一把,而齐国方面因为与三晋楚的纷争,急于休息故而游说越国攻楚。
王齐威王使人说越王曰:“越不伐楚,大不王,小不伯。……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此时不攻楚,臣以是知越大不王,小不伯。……故原大王之转攻楚也。
齐国以谦卑的态度表示,伐齐不足以称王称霸,要想影响国际诸侯,要找更强硬的去玩,打败楚国,越国自然威服天下。越弱伐楚,三晋与齐都有可能联盟,至少也会保持中立。越王无彊琢磨着有道理,于是转而攻楚。不自量力,大败亡国,越国从此沦为楚国的附庸,整个战国时期消声匿迹,曾经大名鼎鼎的勾践王朝终究是流星一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