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振民为这件事情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对他个人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大,基本可以形容为作死。
他作死也就罢了,最关键的是连累了中国制造的声誉,这个声誉可以说至今犹未修复,就有他的一份“功劳”。这份功劳最直接的后果之一就是波斯人从此对中国制造失去了信心,尤其是对中国汽车失去了信心。
他们从此后一段时间内,宁可买西方的二手车,也不愿意买中国车,几乎可以说是形成了心理阴影,口口相传之下,几乎对中国汽车制造商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虽然说因为两国关系,因为政治大气候的影响,还算是稳定,不受影响,政府层面的人物自然也不会因为这点事故就去干愚蠢的事,但是对底层人民的心理冲击是蛮大,你们千万不要小瞧他们的货车司机这个职业,在中国,货车司机虽然不能说是处在社会的阶层底层,但确实是对社会的整体影响不大,越是老司机影响越小,因为他们还是安全的,社会关注不到他们的生存空间,反倒是那些新手因为开车太猛或者是不遵守规范屡屡引起社会注意。总体来说,司机这个职业在中国不可或缺,但中国的司机更忙着挣钱,没有时间跟你扯闲篇——首都出租车司机除外,他们是最有思想的一群人。
而波斯那边首先因为经济基础的缘故,能买得起车本身就是社会中产了,能开卡车司机的那都算是影响不小的人物了,他们本身又热衷于传播各种社会舆论,影响力还不小,口品相传之下,信息在短时间内传遍了波斯国,大家都知道中国重卡不靠谱。
当林超涵醒过神来,准备大力去开拓波斯国的市场时,却遭遇挫败,他倒是一直在努力,最后却得知这个消息后,几乎差点一口老血没喷出来,潘振民,这个混蛋干的好事啊,这下子连累西汽不说,都连累中国制造了。
在当时的条件下,若不是波斯国国内生产能力欠缺,再加上各种国际封锁与歧视,对于中国商品离不开,那件事也许真的会严重影响中国制造行业。但幸运与不幸的是,波斯国别无选择,他们可以不用中国重卡,但是必须得用中国制造里的大部分商品,他们的商人最后还是发现与义乌小市场不可分割,在兜了几圈后,还是只能引进中国商品。否则,潘振民说不定会被全中国生产商的唾沫给直接淹死掉。
当然,潘振民最后依然会在活在人民的唾沫里,这暂且不表。
总体来说,林超涵就因为错过一步,就错过了整个事件。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波斯国内对中国重卡失去信任,自己却采取不了任何措施。而在没有事发之前,他很懊悔地找自己的父亲和郭志寅等人吃饭,向他们请教,自己当初是不是过于小心谨慎导致错过机会了。
但是林焕海和郭志寅两人却摇着头表示没事,第一,不可能你包打天下,否则怎么解释秦枫那边也有市场合作呢?第二,他们一致表示不看好潘振民,这个人心术不正,又没有钻研的精神,就算是大好事,到他手上最后搞不好也不会搞砸。
结果不幸言中,林超涵原以为父辈只是在安慰自己,结果却发现老一辈看问题果然独到,看人也很准。这让他后期在决策中也更加注重向老一代取经,现在他当家作主了,激进还是保守,都影响极大,多听听意见总是没有错的。
最好笑的是后来,波斯国内买了大量二手重卡,尤其是进口了大量山鹰重卡后,慢慢发现——其实也不是发现,主要还是承认,自己当初可能是瞎眼上当受骗了,他们放弃西汽而选择响越,这本身就是极其愚蠢的。当然他们死不承认,硬扛了好几年后,看到中东地区其它伙伴们用西汽的重卡,开得十分畅快,尤其是他那饱经战火的邻国虽然被人占领了,但是依然大量选择购买中国重卡后,还是有些扛不住了,悄悄地又回来找西汽,希图合作,然而时也世也,当时合作是因为国际环境的宽松,再找西汽合作的时候,地产商总统上台了,上台后很快就跟波斯国闹得不可开交,各种制裁,各种手段,西汽评估形势后,觉得没有必要为了这点小生意就惹祸上身,除非国家号召,否则他们是不打算再跟波斯国合作了,不是怕事,而是没必要去趟混水。波斯国也最终自食其果,谁让你当初耍西汽来着。
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没有后悔药吃来着。
阿布的事情加上波斯国的事情,前后折腾了大概两年,到2015年的时候,西汽差不多已经在非洲和中东布好局了,各地的外贸销售公司,各地的外贸销售代表以及售后服务体系,基本上逐步都建立好了。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里面确实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也得到了很多友商的协助,比如光明,秦枫那边地位稳固以后,说话份量渐重,他们和西汽的合作就非常紧密,双方虽然有竞争,但是在国外却更多合作,比如售后维修服务体系双方的合作就比较好,毕竟单独任何一方要建立起这么庞大的体系那都是不可能的。
而这种合作模式也是开放不排外的,其它国内几家大型汽车制造厂家也对这种模式很感兴趣,他们也纷纷和西汽合作,共同建立这样的维修站点之类的,共同做大市场,一时间倒也形成了一个不小的产业联盟。
2015年的时候,林超涵执掌西汽也三年了,这三年,西汽的产量和销售量与日俱增,不光是外贸有突飞猛进的进展,就是国内同样也疯狂地增长,这得益于国内地产建设的火热。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林超涵的领导有方、策略得当,叶文源作为他最得力的搭档,在厂里把管理做得非常好,各种制度化的形成,减少了内部损耗,给了林超涵不断向前的动力。
这一年,西汽再次在另外一件事情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那就是第三代军车正式招标。
关于三代军车,对于林超涵来说已经不陌生了,他预研都研究很多年了,还记得十五年前,突然部队向西汽下好了预研三代军车的任务,当时很是热闹了一阵,但后来,发现军方的要求不仅不低,还几乎超越了时代,是前沿中的前沿,西汽最初根本没有能力去全面开发,只能一点点地进行技术积累和改进,像郭志寅等人最后工作的岁月就是整天进行各种设计验证,一点点地攻克相关技术,有些技术进展顺利攻克,都应用在改进型号上面了,有些技术看似简单实则困难,涉及到材料、动力等各个方面,有的甚至连理论才刚刚提出,只能一步步地走下来,还有些技术则完全不切实际,可以说根本没有必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这些研发任务军方也一直在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很难的,当然军方也不是把所有担子都压在西汽身上,给其它单位也有很多任务布置。准确来说,后来,各个厂商都开始与时间进行赛跑了,谁能尽快提交相关成熟的设计方案,也许谁就能拿到订单。
对于这件事情,林超涵是半点不敢马虎的,军车制造这才是西汽赖以生存的根本,这是他们的骄傲自尊,也是他们的使命与职责,更是他们的宿命。如果失去了这一块,西汽就不是西汽了,哪怕你外贸做得再大,利润再高,那也不是林超涵为之奋斗的西汽了,有些事情,就是信念。林超涵的信念就是做最好的军车,给我们最好的军队使用。
军车每先进一分,在战时就能领先一分,军车每坚实一点,在战时就能保住多一条人命。
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没有这一点共同的使命观,林超涵是不会要这样的人进入管理层的,别人怎么做他管不着,在西汽,大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
在此之外,才是利润才是赚钱才是享受。
实际上,这两者并不矛盾,西汽赚钱越多,反馈回来能够用来研究技术的资金就越多,而很多技术为什么困难,实际上就是投入,大量地投入换来大量的回报,没有投入只能拼贡献,而拼贡献就是消耗,不持久,林超涵赞同要有奋斗的精神,但却绝不赞成让大家牺牲自我,时代不同了,在这个时代,西汽有足够的能力保障那些核心技术人员的家庭生活无忧。在当年为了改革取消大量的福利之后,西汽这些年随着收入的增加,反过来又开始给大家增加了福利,当然,这一切都要在上级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总之,西汽这些年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都在持续保障着第三代军车的技术研发,为此,车研院(车研所改来)已经进行了长久、大量的积累,已经快到瓜熟蒂落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