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表达的途中
1
是什么时候读书时抄在笔记本上的一节诗——“关于树叶的哭叫”:
在幻想的贫乏中,
再没有比这更悲惨的
它们只不过是萦绕耳际的声音
存在于自身中,直到最后
这哭叫不为任何人所聆听
这里的问题在于,这哭叫只是在体验的自我沉溺里萦绕在自己耳际,而从来没有变成真实的声音。
因而,表达有时也会成为生命攸关的事件。
2
没有思想框架,感受就无法表达。它或淤塞,或流失,不能获得生命的形式。
3
从概念到概念,是一种虚假的普遍性的表达。因为内部无思。
4
美是一个极限概念,是不能说的。
无论是美,是真实,甚至是丑恶、虚假,当你自觉意识到地说时,就仿佛把它从生活的混沌整体中喧哗出来,抽离出来。这喧哗是语言的夸大,这抽离是意识到的变形。在这语言的夸大和意识到的变形中,感觉退隐了,感觉连带的情绪退隐了,一切都失去了它本然的意义。
5
一个似乎找到了准确表达的情绪,面临着两种可能性:一是迷失在这准确的表达里,一是在反思自身中通过对不确定的关联域的意识达到超越。
6
语言有时真是一个可怕的东西,一旦脱离特定的环境,它的不确定简直连着各种陷阱。
7
语言,一旦脱离诗的本质,就往往变成一种强大的固置手段。当它和其他固置因素连结在一起时,例如同联想连在一起时,特别容易造成定向表达和遮蔽。
8
许多年了,我保留着一个习惯:当夜晚一个人走路又不急着赶路时,在夜色的掩饰下喃喃地自语。
这自语不是连贯的思索,不是成熟的表达;不,它甚至什么都不是,就只是一连串没有明显节奏的声音。如果在这什么都没有之中还有一点什么的话,那就是语调。这语调连带着无法言说的情绪,仿佛就是无法言说的情绪的直观。它无需对象而自行显现。
9
语言的直接性使它能和任何东西发生关系,但它不是任何东西。因而,它有一种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是以否定性的方式自行证明的。
10
语言的本质是诗的,它销声匿迹在它的深层空间中。语言用语言的直接性将自己覆盖着。
11
任何一个东西都不能离开它的背景、氛围。
语言总是只能在语言和什么的关系中把握。
12
语言的遮蔽性暗藏着它真实的空间。
13
日常语言是被批判的对象,同时又必须回到它去。它才是最原始的语言,混沌、质朴。人们以为它不闪光,那是因为它遮蔽着,麻痹着人们,人们却不自知。
14
情绪可以把观念作为带出自己的手段,如同把情感作为带出自己的手段一样。
15
质朴的语言和质朴的情感的融合,同样可以带出深层的情绪。
只有带着深层情绪的情感表达,才具有生命力。
16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懂得沉默,并不是不说话就是沉默,并不是每一个对话的间隙都是沉默。
沉默是言语表达的无意陷落,是习惯语的断裂。
它期待着语言回复自身。
它本身就是一种表达。
17
只有在情绪氛围的笼罩下,沉默才成其为沉默。
18
只有懂得沉默的人才真正懂得表达。
19
我喜欢对话。
在对话时,在被相互激发的问题和思索中,对话的双方就像背景一样补充着话语。
对于说者来说,这“背景”带着瞬间的心理活动,带着生动的表情、姿态、手势,甚至带着间或的无意识的停顿,成为话语表达的深层空间。
而听者,作为一个承担着个人的经验整体,生动地、现实地站在说者面前,他的内心体验也直接补充着说者的。
20
在写作时,是没有直接对象的。即使内心有一个初读对象,当作品成为一个独立的文本世界后,这个对象也就淹没了或消失了。因而,写与说相比,必须有更大的可容性、空间性,才能克服语言一旦与身体、声音相脱离,失去直感性、直观性,失去活的生命联系,而经常陷入的约定的、外在的、没有歧义的,因而死气沉沉的困境。正是因为如此,古往今来的作家们才那样有意无意地追求活的言语,用活的言语构造作品的世界。因为只有活的言语通过“语用”同人的情绪直接相关联,才能带出一个活的背景,带出文字表达的深层空间。
21
人们常常作对话状,似乎说得很热闹,似乎你说的我懂,我说的你也懂,其实并没有真的进入。而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没有沉默,没有在无言中的沉入、逗留,没有激起波澜的情绪,就没有真正的对话。
22
思,有直接的和间接的。
直接的,就是从生活中直悟、启迪。
间接的,其实就是反思。
前者——直觉,领悟,解蔽,敞开。
后者——转化的批判形式,进入文化场,再覆盖生活。
23
一个活生生的对象的反思,是可能走出理性的樊笼的。
24
有这样一种感觉,它的沉重和冷峻本身已成为想象中炫目的光彩。
因而可以这样呼唤这感觉:
漆光冲天,如果能在一个瞬间划破光明,那就给它一个瞬间的生命。
25
思索与感觉,即个性,即生命,即整体。
26
每一个真诚地面对生活的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途径寻找着自己的表达,因为每个珍视一次性生命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存在是独特的、无可重复的。于是人们靠表达自我造形,绵延,自我显露,遮蔽,自我理解,超越,以独特而平凡的个体性显示历史发展的尖锐形式。
在痛苦地寻求自己的表达中,我感受着西西弗斯的绝望。我无意喧哗我的痛苦,一个现代的平凡的人的平凡的痛苦。因为无数的人同我一样面临着人生的悖论:既害怕类的吞噬,又害怕个体的孤独;生活在瞬间,却追求着永恒……
27
写作对于我,就像是跋涉在没有尽头的路上。没有刚上路的兴奋,也没有看到终点的喜悦。表达只不过是这途中的机遇。常有路边的白骨令我战栗。但我只能走着,期待着。
28
表达,既是随机的,又是被情绪所牵引的情绪,就像地心的引力一样,使表达的随机和这随机的自由,永远承受着莫名的钳制。
29
现代人在寻求表达时强调机遇性和随机性。因为机遇意味着多种可能性空间的客观存在。但以随机性为前提的主体的选择,实际上是把理性判断置于客观存在的多种可能性和表达之间。于是,客观的可能性和理性判断便实际上在一种客观的距离中限制着表达本身。
其实在机遇性和随机性下隐藏着的,正是情绪。它使外在的主体和客体的距离消失在了内在的原初的融合中。因而如果有“选择”的话,应该是情绪本身孕育的多种可能性与表达的多种可能性的“切中”。在这个意义上,情绪原本就是自行显现的。
30
淤积的情绪终于牵动了深层的思索。
换一个角度,在时间张力的哪一个瞬间,深层空间一下子被打开,仿佛浓密的阳光突然找到一个倾泻的缝隙,将黑暗冲破一个缺口。在强烈的反差对比中,一个什么东西在模糊的背景上浮现了出来,直到带出一个新奇的世界。
31
每日每日,在琐碎的日常生活里,我禁不住同自己私语,如同在噪声中寻求音响。那神秘的音符、音色,原本就驻留在心的深处,飘忽而来,又悄然遁去。于是我永远在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