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神秘的,如同命运
1
人们无数次地、从各种角度给诗下各种定义。
谁能真正说清,诗是什么。
但人们依然在说着,还要说下去,一直说到生命尽头。
2
存在总保留着存在的根基——自然,人原本就是从自然中走出来的。
技术理性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同时也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分离与对抗,使人的存在成为一种飘浮无根的状态。
于是人们追寻着诗和艺术,仿佛追寻着自己失去的生存之根。
3
诗不是人用语言构筑的梦幻式的世界。
这种用语言构筑的梦幻世界固然是诗,而且曾长久地占据诗坛,但它远不是诗的本体。
4
诗不是,至少不只是人为着寻求生存的现实意义的产物。
任何为着具体目的而赋予的现实意义,都会使生存变成某一个意义的固置,诗也就随之堕落为这被固置的意义的工具。
5
诗不是单纯地为着表达情感而表达情感。
情感确如利科所说,是一个确立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的问题,每一首诗,都是一次新的地平线的升起。但如果因此在诗和情感之间拉一条连接线,将诗被动地作为情感的载体,诗便成为以确定的、可证实的真理为前提和内容的东西。它只是把人们已知的世界用抒情的方式描述给人们看,本身却无生命力。
6
诗不简单是语言的游戏,即不能仅仅强调语言的符号性,在语言任意留下的痕迹上去把握诗。
这种诗没有固定所指,用符号本身显示着符号的无根。
7
有人说:“诗之所以为诗,因为它属于理想。”
这是一个多么陈旧的套语。
具有明确的指向将来的目标的,是理想,却不是诗。因为确定性和目的性,从来不是诗的属性。
8
在诗中是不分真、善、美的,任何区别诗与真、诗与善、诗与美的论述,都是片面的、非诗的。
诗就是宇宙,就是人。
或许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站在那儿就是一首诗,只是这个人必须成为人才能达到诗的境界。
9
一个从来没有进入过现实中的虚空,梦想过并忍受着梦想的痛苦的人,不是诗人,也不会成为诗人。
诗,无非是现实的梦想和梦想的现实。
梦想,也无非是从现实中释放出来的人的自由和自由的人。
10
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的表皮,用撕碎的语言去作诗。诗的语言是从诗的思中浮现出来的。
诗可能属于时间,随时间飘逝。
诗的思却在无中,在于无,它无时间地停留在那里。
11
诗没有什么普遍的、个别的之分。但诗一定是个人的,只有个人的才是普遍的存在和发展形式。
诗最忌讳普遍性。愈是独特的,就愈是普遍的。
12
诗和画一样,不是要说出看得见的东西,而是要把看不见的东西创造出来。诗是创造的。
诗人历来受人景慕(这不是讽刺,但小心成为讽刺)。
因为诗人创造一个新的语言世界——被潜抑的情绪创造出来了,人们从这儿得到生活和表达的可能。
这一点太重要了。用这个尺度,中国的现代诗人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多。
13
诗不是陈述既成的事实和这事实引起的直接情感。不管这情感的表达多么迷人。
当然这也不失为一种诗,特别是中国人需要联络情感的语言和表达,需要在别人的存在中印证自己的存在,需要生活在别人的眼光下,这眼光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恶的。
但就诗本身而言,这是诗的流产。
14
扬弃有用性,扬弃社会性,达到超越自然而又回复自然的自然性,达到超越生命而又回复生命的生命形式,进入诗。
诗是逃脱了时间追捕的一片陌生的居留地。
15
我喜欢诗,除了因为它曾伴随着我的童年的记忆,还因为它净化着、疏导着我的情绪。
它是祈祷,也是祝福。
16
我写过一点诗。但问我为什么写诗、怎么写诗,如同问我为什么思虑、怎么思虑,总使我惶惑——
是我写诗,还是我在被什么驱动或被什么召唤呢?
17
我的每一首小诗,都是我在瞬间的生命体验中深深沉落的痕迹。
18
有这样一类诗,它们附着在五官感觉的丰富上,呈现着光怪陆离的印象,涌来得快,失去得也快,仿佛总在流动和消逝中。
事实上,单纯的五官感觉,原本就是流动着、消逝着的。
这一类诗,缺乏渗透的东西,缺乏穿透力。
只有情绪的进入,才能打开诗的空间的层面。
诗的空白应是情绪的深层空间的现象学直观。
只有被情绪的风暴带到死亡的边缘,然后走出来,才有时间地平线的一次新的升起。在这个意义上,才能够说,“真正的诗人选择失去自我直至死亡”(杜夫海纳语)。
19
诗使人保留着人的直观的生命形式。
它不是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的形式化,也不是它们的直接感性表现——情感——的形式化。
诗是从原初的混沌中产生出来的,它无论走多远,都要返回到生存之根中,去获得它的不能蜕去的背景。它将这背景带出来。这背景即人的内在自然——情绪。
20
将来的虚幻性、过去的因循惯性、现在的遮蔽性,这就是世界时间的常态、日常生活时间的常态。打破这种常态,必须带给它真实生命的活的源头——当下、此时、瞬息。
但瞬息被遮蔽着,诗是它的敞开。
能直面瞬息的人是大勇者、大思者。
21
诗从期待中流出。
期待,似乎向着未来,其实是常态生活的断裂,是当下、此时在意识层下面涌动着、搏动着心理时间节奏的找不到表达的情绪。它牵引了整个生命的注意,是能支撑自己在时间中展开的生命力量。因而它不是一个时间范畴内的概念。确切地说,它植根于最真实的、不自欺的生活感受留下的生存的深层空间,带着向时间引发、冲动的原生性。
这种情绪还没有被各种观念、意识到的情感,甚至没有被各种语言污染过。它不需要用精心追逐的语言或有意撕碎的语言来表达。它一旦作为自主的力量在召唤的时候,只需用日常语言,就可以带出它的涌流着的内在节奏和诗思的全部丰富性。
22
自然,即自然的虚无性。对于人自身来说,这自然,即情绪。
人的真实的生命体验,是人的情绪在感觉的升腾或净化的那一个瞬间所达到的生命的直觉,是历史意识的生命形式。
它才真正地更新着我们的地平线。
诗是这种生命直觉或生命形式的凝结。它包含着情绪、感觉和情感,只是情感永远是跟在后面和浮在上面的东西。
是如利科所说:“每一种感情都描述一种确定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和方向的方式。”这种情感是对象化了的,确定的,普遍可传达的。它所以有生命力,是因为它不可能完全斩断它同孕育它的母体——情绪——的生命联系。
23
世界总具有情感性质,我们就生活在世界中,恰好是情感,揭示着同时又覆盖着我们的生存。
用情感的语言喧哗世界的情感性质,是诗,但不是本真的诗。
本真的诗,应如杜夫海纳所说:“不指示它所表现的东西,它就是它所表现的东西。”
它不附属于什么,不附属于自我,也不附属于实存的世界。它本身就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是一种可见的存在。
它意味着无中生有,意味着新的东西的生成,而它正是这生成的新的东西的形式和表达。
24
当诗只是表达人的主体性的时候,它实际上更多地只是作为类的表达,而缺乏个性的差别,缺乏每一个个体把自己的经历、自己内心深处最深的搅动带进来的丰富的差别。
没有情绪在瞬息的进进出出,诗就会缺乏纵深的跨度和内涵的丰富。
25
情绪在“有——无”间的自由出入,使得任何方面的切入因素——无论来自自然或人的心灵世界——都可以自由组合。
这就是所谓具有抽象意味的诗。
其实这种诗的抽象不是做作出来的晦涩和艰深。它来自抽象的情绪。它的丰富、具体在于情绪本身是抽象中的直观,是纠结成团的人的感觉或感觉的人类性。
它呼唤着、寻求着相通的情绪和感觉,在相通的情绪和感觉中得到补充和延伸。
26
诗是从地心中涌出来的。
人生活在纷繁、喧扰的世界上,当人们只是随时间的流逝在技术化的流程上被动地打发着时光时,其生命的节奏实际附着于外在世界的节奏,人们无法沉入内心,在那儿稍事逗留,因而永远无法直面生存,也永远不知道诗是什么。
27
生命有多么奇妙,在哪一个瞬间,它能使你骤然落入时间的断裂处,于是整个喧嚣的世界退隐了,消失了,周围是如地心般地炽热、混沌,只有心的跳动展示着生命的活力。但它仿佛不再被时间所羁绊,也不再为时间所负载,你能感受的,只是来自各个方向的压力。你在莫名的躁动和挤压中全身心地体验着难以言说的孤独,体验着由孤独油然而生的使整个生命都紧张地聆听般的期待。
期待无中生有,期待获得一种表达,期待在一次探入深渊的冒险中去发现自然和人的奥秘,期待把自己的生命体验辐射为一个新的世界。
如同随时间的流逝而流逝体验不到时间一样,在世界的历史表象中匆忙行走的人实际上也是看不到世界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个世界的诞生,是一次新的地平线的升起,因而这世界,既是时间的拓展,也是空间的拓展。
28
诗,同音乐和绘画一样具有直接的形式性。
它直呈着生命的涌动带来的氛围、气质、节奏。
因而,诗既是语言又不只是语言。
收缩的内聚力使情绪成为诗,成为被疏导的、有节奏的激情。
29
诗的即艺术的形式不是坚硬的现实外壳,即不是一个标记,不是为了指示充满空间的存在与现实:是什么,不是什么。
梦想模糊了现实的界限,透射出内和外的空无,因而也就打开了诗即艺术的封闭性,使它松动、开放,为了让人们把自觉的和压抑的、意识的和无意识的、说得出的和说不出的经历、感受和意向,自由地带进来。
——啊,我来了。
是的,是“我”,而不是“诗人”。
梦想中的我,常常是更真实的我,它超出了现实的异化和界限,而带出了时代精神的阳光和气息。
诗的即艺术的形式,就是通向我心灵的密林幽径。
30
诗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诗几乎和人类的语言一样古老?原始初萌,人刚刚成为人,刚刚学会表达,刚刚具有思维表象的能力,诗就成为祭司、巫祝用来与神交感的工具。
迷狂中为什么会有诗?如何看待这个人类史前或进入历史时的普遍现象?诗和人的原始存在、本初的存在,即人类对自己本源的猜测、象征、神话有不解之缘。其实干脆可以说,“神话——象征——诗”是一体的。理性的分析还是远远在后的事。那时的一切都交织着、融合着、互渗着,非如此不能表达存在的原始性和神秘性。所谓神秘,就是意义。对不确定的但永恒的意义的潜入,总是从这里走出和返回。
31
情绪具有先天预成的性质,这个性质决定了它比语言出现得更早,以及更早地起作用——这几乎就只是情绪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没有争议的论点。但实际上,我们一旦进一步地追寻情绪和语言的关系时,我们的视野就完全超出了情绪心理学的范畴。因为正是情绪和语言的关系的两头,关联着另两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一头是诗和文字的起源,一头是活的言语之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的奥秘。这两个问题并不具有一种直接的逻辑关系,因而不可能在逻辑空间中来描述它。
它们的关系是纵向的。前者是后者深阔的背景,后者不断在回溯中超越前者。正是这种回溯和超越构成一种不间断的生命联系,使得在情绪氛围和节奏中复活的或生成的活的言语——诗——成为生命的事件和生存的本体。
32
字、词,从它们一诞生起就携带着隐喻。即在字、词的具体性和单一性的后面,隐藏着它们与生俱来的,甚至是促成了它们诞生的象征性和隐喻性。
诗,或许就是对原始语言的追问、追逐。
33
日常语言是一种混沌的、未区分的力量。当诗用它凝聚起的整体感觉像闪电一般地照亮了这混沌的黑暗时,诗中日常语言的死去,就是它的复活。
34
诗有多么难。为了把日常生活中的意义,把死去了的诗的语言,还原成生动的东西——这原本是诗的天职,为了使纠缠的情绪获得生命的形式,许多年来,我在深深地沉落时,是怎样地期待着能携带我挣脱而去的感觉。
35
当模糊的意象浮现出来,却长时间地在情绪中沉浮,无法找到语言时,我真的惶惑了。
在我的惶惑里——
没有色彩,没有声响,只有梦穴的冰冷和死寂。
什么是诗呢?
声音自己在莫名的躁动中聚拢,在形式的凝聚力下,意义闪现着,只是在意义的光照下,意象才成为可感觉、可触摸的。
36
找到情感的流,连续地表达一种情绪,讲究情绪的规定,声音、音节的排列,都可以成为一种动人的美。
37
没有情绪就没有诗。但仅有情绪也还没有诗。情绪,只有在感觉的引导下化为一种声音的节奏,使情绪本身成为富有形式感的、被疏导的激情,诗才由此而诞生。
38
在喧哗的声浪里,我听见了一种独特的声音。它本身构成一种纷繁,一种丰富。
终于,它消失了。连喧哗的声浪都仿佛是被它席卷而去。一种静默在躁动不安中一阵阵袭来,使你凛然地感受到这静默的实体般的存在。
这静默分明是那独特的声音带给你的。你一次又一次地聆听,一次又一次地感受这静默。一种不可抗拒的诱惑驱使着你,直到你仿佛领悟了什么。
拥有这种诱惑的声音即诗。
39
生活的空间充满了噪音。诗要从噪音中浮现出来,不得不借助于节奏,借助于声音的回旋。
在这一点上,诗和音乐是相通的。
40
从存在到语言,到活生生的言语,这是从时间向深层空间的纵向开拓。
在情绪的氛围和节奏中的活生生的言语即诗,即隐喻。
隐喻,一方面,它先于逻辑,充满原始性的真理——这真理以其在混沌中脱颖而出的意向成为投射着的光芒;另一方面,它较之人们熟知的象征,有着更活跃的、切近的生命。
人们往往只看到象征同诗的联系,却忽略了隐喻。
象征落脚于结果,是过程的凝结;隐喻却渗透过程。过程无疑是意义短暂、稍纵即逝的。但正是这种短暂的、稍纵即逝的意义敞开了此时、当下、瞬息。此时、当下、瞬息才真正是诗和生命的纵深领地。
41
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有诗?这个世界为什么需要诗?多少探究诗的奥秘的人迷失于诗的技巧而忘了追问诗的本源。
诗的诞生同死亡一样,是天涯咫尺的。
每一首诗的诞生都是对起源的追溯,都要回到那最原始的起点上。因而谈诗不能不谈隐喻,不能不谈支撑着隐喻网络、形成隐喻网络生命张力的情绪。
诗和隐喻,这个题目包含着起源和连接这起源的每一次诞生。它永远是瞬息的事件。
人们或者走得太远,忘了留在身后的这个题目;或者仅仅把它放在眼前,忘了它原本是天涯咫尺的。
它无疑是一个难题。
42
存在的意义是存在本身的,还是人所感悟的?为什么人往往愿为之赋予生命的意义忽然消失了?生命能够要求自己赋予自己意义的权利吗?
那冥冥中的主宰是谁?
意义之神太爱开玩笑了,它有着千变万化的脸谱。
连诗也难以追踪。
43
意义归根结底是应该和生存的整体性相联系的。在原初的诗中,意义和词语直接相关联,因为词语就是声音,这声音和人的身体相连接,和生命的节奏感相连接,和人的朦胧的整体情绪相连接。生存的整体性是一种笼罩着的东西。
当人们把诗作为一种艺术发展时,当词语和意义逐渐分离,意义被固置在具体的事物上,而词却成为表达思想的工具时,声音和声音的节奏往往被割断了同情绪的生命联系,成为脱离了意义的形式因素。诗,不仅不再指向生存的整体性,反而分割着生存的整体性。
本真的诗靠情绪同生存的整体性建立一种生命联系。从深层情绪中自然涌流的声音、节奏使词语重新恢复了原始的感性的光辉。它本身就是意义,或更确切地说,它在通常意义的遮蔽下敞开着它和生存的整体性相关联的意义。而隐喻,正是这意义的瞬间浮现。
44
诗对于我是神秘的,如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