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者自述
我来京求职不是第一次了。三年前,当我还是一名外地普通校本科毕业生时,就曾在北京中关村足足找了半年的工作。我的本科专业是it,本以为能很轻松在中关村这个全国最著名的高科技中心找到工作,没想到,半年下来我只混得个“临时工”的地位,因为我一无工作经验、二比不上各地it名校,最终只有一家民营软件企业收留了我,却开出极低的薪水和苛刻的录用条件:不足800元的月薪且绩效与留用与否严格挂钩,达不到一定业绩则三个月内走人。
当时我已通过研究生考试,很快就收到西北某财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由于我报读的是比it就业面更宽的金融工程专业,便萌生了继续深造的念头,想三年后以硕士生的身份再来京求职。
金融危机令我们这些学金融的受创最大,2008年年中我就感觉上一届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颇令人忧心,别说能在北京顺利求职,光是西北都很少有人能找到对口满意的工作。就是从那时起我决定不如早点下手。
目标明确
以前的同学里有家在北京的,我2008年暑假就让这同学帮我租了便宜的房子,打算先利用两个月假期在北京实习,这也是同学给我出的主意。由于有了几年前的经验,我来京之前就发动在京的一切资源帮我寻找各种实习机会,免费的都可以。还好,我很顺利就得到一家证券公司的实习岗位。对于北京生来说,那只不过是再平常不过的第三方存管业务推销,无保底工资,只有提成收入,并只提供工作餐。我欣然接受了,因为房子已经租了,我不能耽误任何时间。
这一工作很费力不讨好,看似在银行营业厅正襟危坐,却时时要开动脑筋,想尽办法拉客户。众所周知,2008年中国股市正在由牛转熊的大调整中,六七月更是受全球日渐严重的金融危机影响,股市表现得一塌糊涂,别说推销证券开户业务,就是在银行拉存款都有几分难度。我和几位同行上岗第一周几乎都处在大眼瞪小眼的状态,客户即使有兴趣开户,也要就交易佣金的比率问题跟我们杀价,而初来乍到的我,当时真不太懂利用交易佣金来吸引客户。但一周之后,我便意识到它吸引客户的威力巨大,于是我作为一名实习生跟我的直管经理反应,让他给我个调降基准,并夸下海口:“如果您能给我下调1个点的权利,我保证下周拉来50万元以上大客户!”“如果你真能找到50万元以上的客户,那我给你下调1.5个点!”经理也毫不含糊。
出了门,我就给北京的同学打电话,号召他们和他们的家人转户过来。果然没出一周,我成功转移了两个50万元账户。我的直管经理很吃惊,坦言不觉得我像刚从校门出来的学生。
其实我只不过是抱了破釜沉舟的心态而已,我要留在北京,并为此耽误了三年时间,我已经没有大把时间再耽误下去了。
知难而上
说实话,完成暑期实习时,我对自己能否留京一直没底,因为亲眼见到金融圈内竞争残酷。光是我周围一起实习的,不是人大金融系的就是中央财大的,至少也是首经贸的,好多人没听过我的学校的名字,更对西北地区的金融教育有一种天生的“轻视”。
我在北京的同学也直言:“你光靠个人能力和你现在这所学校的牌子,恐怕来北京还得打零工。因为现在光是北京毕业的学生都没处安排,他们还是有政策照顾呢,更何况你是外地生源。”
我当时很受打击,但证券公司直管经理的一句话又让我坚定了信心,那是实习快结束,我即将离开那家证券公司时,直管经理把业绩奖发给我,并说:“你是这届实习生里业绩最好的,不容易!”我当时就想,金融危机这么大困难我都挺过来了,难道留京真比登天还难?
开学后不久,大家都如火如荼地找工作,“十一”刚过,我就跟家人商量决定再次返京,租房找工作!感谢我的家人一直支持我并为我提供资金援助,不过此次我知道花费一定不小,我至少得租半年的房子,在临近北五环的地方,一个单人间也要上千元,这期间我还得时常回到西北母校,交通费也是笔不小的支出。现在想来,顶着这样巨大的压力反而促使我马不停蹄找工作。
我先圈定的是金融行业:主要是银行、证券,但我并未选择保险,因为保险一入行很多都要从保险推销员干起,我觉得那种工作可以实习时尝试一下,却不能成为我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很不幸,证券公司当时正面临大幅减员,我曾实习的那家公司经理虽很欣赏我,也爱莫能助。于是我只能选择银行,国有五大行工、农、中、建、交和各股份制商业银行我都递了简历,但最多到笔试就没了回音。朋友告诉我,现在银行是热门单位,好点的银行录取比例甚至达到几百比一,不比考公务员容易,而且很多银行都愿意招本地生源,因为进了银行也是在基层工作,你不了解北京风土人情,又没有在北京的人脉资源,人家凭什么要你?
这次我又哑口无言了,但内心里还是有个声音在提醒我:为了留京都花费了三年时间,这次多大困难也要杠过去。
于是在重点向银行投递简历的同时,我又开始向其他行业“抛绣球”,从能源、基建到贸易、旅游,甚至重回中关村找过工作。当然此次我的职业定位很明确:行业可以各式各样,但职位一定要偏重于金融和it。
差不多快到春节的时候,我收到中关村一家it公司的面试通知,他们招收市场开发人员,同时要懂一些财经专业知识。我欣然前往,那时大概是快过年了,我发现这家公司人心浮动得厉害,我都到了半小时都没见着他们的hr,前台接待一直在打私人电话,时不时插空告诉我人事经理开会还没出来,让我再等一会。虽然她待人有礼,可我却很反感这种工作态度。同时我观察到这家公司虽然看起来办公空间很大,却没几人在办公室。当然it公司的人多半要出去跑业务,留守人员一般不多,但我也是在it公司呆过的人,很了解这种情况背后投射的含义:人心思动,大概他们正在经历一场裁员潮,即使留下的人也在暗打算盘。
就在我等待的近40分钟里,已基本对这家公司无甚好感。不过出于礼貌我还是耐心等到人事经理来面试我。人事经理是位中年女士,很疲累的样子,大概因为要应付越来越多的劝退工作,让她压力实在是大,她差点记不起我们的这次约会。直到前台小姐提醒,她才连连抱歉,又把我请到办公室,在这期间还接了两个电话,听起来都是上级分配给她的棘手工作。她颇为为难地挂了电话后,劈头就问:“你能带team吗?”
我一愣,这问题有点出人意料,听她那口气,显然是人手短缺,急需供血。我下意识点点头。其实我当时只有在it公司短暂打零工加在证券公司两个月进行市场销售的经验,而这些工作都跟team leader相去甚远。不过我潜意识里觉得自己若有这样的机会,也一定有相应的实力。因为我不但不比别人差,反而会有超水平发挥。
“那好,你回去写个报告,讲述一下你带一个软件开发团队的基本思路,然后发给我。过两天我让我们总工找你谈谈。”
“那我能了解一下贵公司主要开发何种软件,对工程师基本的技术要求是什么吗?”我见人事经理已要起身送客,赶紧追问。
“你去我们网站看一下吧,那里有我们招聘team leader的信息,里面列的条件很清楚。”人事经理有点像在搪塞我。或许她本就无诚意招用我吧,所以明知我是应届硕士生,还要提出这样的职位。
但我越来越觉得人在职场中的一大生存之道就是知难而上。虽然我对这家公司不太感冒,还是回家认真完成了人事经理交办的任务。我利用自身实习经验,努力回忆当时项目经理的工作职责和作为,又连夜咨询了我的同学,终于在凌晨将报告写完,发送给那位人事经理,并做好石沉大海的准备。
没想到,人事经理当天上午就给我电话,约我面谈。一见面,她便开门见山地说:“你说说你做team leader有什么优势吧!”
我说:“实事求是来讲,我并没真正带过一个软件开发团队,但我在it公司的项目团队里做过,又自认为具备相当实力。以我的理解it公司的team leader就是个总管家,从技术服务到财务、公关、协调联络,几乎面面俱到,我的优势就是既学过it,懂基本技术,又比一般it工程师多一些金融财务知识,同时自己的性格比较外向,善于沟通联络,又有一定营销经验,懂得如何进行市场开发和推广。我想在it公司,如果单从工程师中选拔这个leader,他也许在技术上比我更纯熟一些,却很难在其他方面跟我相比。而在市场方面做得较好的人,往往在技术上有所欠缺,很难让那些爱挑刺儿的工程师信服,您也知道,一个it团队里最难管的就是那些工程师。我现在唯一欠缺的就是经验,但我虽是应届生,却处事老练,我想我完全能让团队的人信服。特别是工程师。”
一席话说完,我顿感浑身轻松,因为不管前途怎样,我觉自己都较好地完成了一次求职过程,这也为我增添了更多信心和勇气,还有应对技巧。
人事经理果然态度比以前好了许多,她开始很客气地跟我说话,并约我见他们负责工程师的副总。我能预感到八字有了一撇,但我当时已从侧面打听到这家公司的状况:主要团队的负责人带着工程师集体跳槽到竞争对手那里,公司一时出现用人荒,同时因效益不佳,不得不裁撤其他部门职位和员工薪水,导致怨声载道,公司危机四伏。所以它们原定招收几个应届生进入初级职位的计划也搁浅了。由此判断,这位人事经理一开始很可能是在跟我打哈哈,直到看见我那还算不错的计划书,她才另眼相看,算是给了我起死回生的机会。但这样的公司能进吗?权且先当个救命稻草吧。
于是我推说最近要先回母校一趟,如果时间来得及,不如过年后再谈。她倒是答应了,估计她也在想,年后也许还有更合适的人选,毕竟我是没有经验的新人。
机会真的只留给有准备之人
虽然it公司的求职经历并不令人满意,我还是从中学到不少经验,胆子也更大了。这次经历让我感到不能总像商品一样被用人单位挑来挑去,我也要考察一下用人单位的诚意。于是在节前我给自己有意向又参加过笔试的单位打了电话,咨询他们相关结果。
这里我想说明的是,过去我们很多同学都不去或者不敢去直接联系应聘单位,以至于一颗心悬着,很长时间等不到下文。其实打电话是很正常的行为,在西方发达国家,用人单位甚至应主动向应聘者发去函件或电话通知其应聘结果,即使不录用也会给予确认通知。
而我打去电话的几家单位均态度较好,大概因为都是较为正规的国企或外企吧。就是这一通电话打过去,让我又发现了两个机会。一个是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我曾在2008年年底参加他们的一面和笔试,之后三个月无任何消息,我当时以为基本没戏了,谁知一给他们人事部打电话,那边工作人员便解释说,因他们负责招聘的团队最近出现人事调动,所以要到节后才能安排终面,这位工作人员还连声致歉,并跟我核实了姓名和联系电话,说一有消息,会马上通知我。
还有一家是个能源行业的外企,hr很诚实地告诉我他们公司因经济危机原因,去年年底进行的招聘工作都中止了,但大约在今年年中他们有可能在市场销售方面有空缺,让我留意他们公司的网站,或到时打电话问询一下。
我感到很欣慰,至少两家用人单位都没有拒绝我,即使他们都是一种托词,我起码看到了一线生机。
果然春节假期一过,我便在回京的路上接到那家银行人事部的面试通知。这多少出乎我意料,就在接到通知那一刻,我有了一种志在必得的感觉。尽管这家银行并非我当初求职首选,可我对它的情况也有一定了解,其发展前景较好,又有一定经营特色,同时他们招收的硕士生主要任客户经理,适于未来我在市场开发方面发挥特长。于是我对这次面试格外重视,在家里预想了各种可能的问题,并认真分析了自己的优劣势。这点也要感谢那家it公司,他们在我出其不意的情况下“逼”我发掘出自己的特长,并有效填补了欠缺之处。这招我也复制到这家银行的面试中。
面试那天,当我穿着当初在证券公司实习时的标准银行装出现在面试现场时,其阵势还是让我吃惊不小。虽比一面时少了不少人,却仍有数百人等候在面试区,而这仅是五天面试中的一天而已。但我很快镇定下来,对我来说,在这里的一举一动都是一种考察。感谢那家证券公司对我进行的训练,使我养成基本的银行工作人员礼仪,虽然我个头不高,在一众高大帅气的男生中很不起眼,但我得体的仪表和举止应该为自己加分不少。
等待面试时,就听一些同校生在议论考题,这大概就是在北京念书的优势吧,他们至少可以“串题”。而听着他们的窃窃私语,我一点不觉得自卑,更不想去打听考题,对于我来说,任何题都难不倒我,只有我自己能难倒自己。
带着这种自信,我走进了面试室。我抽到的是集体面试题,一共五位男生分成一组,三名本科,两名硕士,听到这样的分组,我觉稍有些放松,以我的经验,这样的分组明显让硕士生占了便宜。因自扩招以后,本科生的总体水平如何,与硕士生的差距有多大,想必各位都应心知肚明吧。
面试官提出的是个情景面试题,让我们五位同学扮作银行信用卡推销团队,用10分钟时间讨论针对某大公司制定推销信用卡产品的计划,并从中选出team leader,后由团队各成员叙述各自工作职责。
听到这题时,我更加成竹在胸,这其实是我在证券公司做第三方存管推销及为it公司写team leader工作计划书的综合。这一刻,我真的意识到一句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之人”于是在我们讨论的10分钟里,我理所当然成了这个临时团队的team leader,加之我的经验比其他同学更多一些,年龄稍长一些,我也很好地调动起大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在向面试官陈述我们团队的推广计划时,我尽量选择银行术语并注意自己的职业化举止,我能看到五位面试官脸上满意的笑容。
在我陈述完成后,还没容其他同学开口,各面试官便不由自主向我提问。一位我后来得知是支行行长的男士直截了当问道:“你在西北上学啊?特地来北京找工作?”
这问话正中我下怀,我早就在家里打好腹稿,于是我言简意赅地解释了我来京求职的想法。没想到,这一石激起千层浪,众面试官十分好奇我居然能不惜租房找工作,“你不怕找不到工作还得回西北吗?”实践证明,搞人事工作的还是普遍具有同情心的,他们不约而同为我的生计担心起来。
于是我开始利用他们的同情心为自己加分:“我是抱着破釜沉舟的心来北京找工作的,三年前我就来过,后来失败了,我用三年的时间'曲线救国',仍不改当年的初衷,因为我不想让自己后悔一辈子。即使再次失败,我也尽了全力,也认了。”说到这儿,我忍了再忍,没有脱口而出:“请你们给我一次机会吧”这样的话。因为我觉得这话一说出口,我前面的叙述就像在演戏,像背台词一样了。其实我也是这么想的,尽了全力,即使失败,我也认了。
“那你是不是一定要解决北京户口才行?”一位面试官问道。
我潜意识里感到这是一种考验,早前我就打听过,像这种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尽管进京指标不多,但若你坚持下来,还是极有可能解决户口问题的,但银行方面当然不希望应届生上来就要求解决户口,因此即使我再渴求这个户口,我也要表现得坦然一些:“如果有幸进入贵行,我当然希望能解决户口问题了,但我更看重这个工作平台,它比户口更重要。”
“那你说说,如果让你做客户经理,你偏向于哪方面?对公还是对私?”一位面试官又问。
我停顿了一下,说实话,这个问题我事先没考虑过,于是我实事求是回答:“对于我个人的营销能力而言,对公对私我都可以胜任,但就个人未来发展和特长来说,我觉我更适合对公业务,因为我觉自己的谈判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强,又比较稳重,适合与对公客户打交道。”
面试官们没再问下去,而是转问同组其他同学,但我回答完这个问题便觉得自己胜算很大了。
事实证明,我对自己的判断很正确。一个月之后,当我决定接受这家银行的offer并接受人事部门的岗前培训时,当时曾面试过我的那位支行行长(我现已正式分到他的部门任对公客户经理)私下里不无兴奋地告诉我:“可算要到你了!”
“您没嫌弃我毕业于外地学校,又不是北京生源吗?”我问。
“这是怎么说的?我当初一看就知道,你是个营销人才,没资源不怕,学校不好更不怕,只要有人带你去谈客户,我敢保证你有'生克'出来的本事,你以后就做大客户。”我想这位行长还是有一定眼光的,我的确是他说的这种人才。
这就是我的求职经历,一个插曲是,后来那家it公司又找到我,大概是在我决定接受银行offer之前吧。我还跟他们老总见了面,老总对我很满意,并表示先让我在市场部实习一段时间,再让我担任team leader。不过我思前想后没接受it公司的offer,我知道一个人的成长,平台很重要,我不看好这家it公司的企业文化,它给的职位再高也没用,而这家银行虽目前来看薪水不高,工作很累,压力不小,但是我进入金融圈的敲门砖,更是我进驻北京的铺路石,所以我欣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