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其人——《往事》及其作者李致
萧祖石
《往事》,是李致的一本散文集。它经读、耐看,和李致的为人一样真诚可信。读了它,对李致的坦荡胸襟、凛然正气,我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李致和很多高手一样,不尚浮华,没有谊豪言壮语,没有空泛的抒情,而是不动声色地让真情实感从那平静如水的字里行间流溢出来,自然、朴实、亲切、动人。《永恒的手足情》《带来光和热的人》《忆戴云》《忆贾唯英》《大妈,我的母亲》,都是其中隽永超俗的佳篇。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我淋着雨,流着泪,离开上海》,详细地记叙了“文革”期间,李致从北京回河南的五。七干校时,冒着风险绕道去上海探望他的四爸巴金。李致和巴金从见面到告别,那一幕幕的惊喜、压抑,欲言又止,心照不宣的情景,情深而意远。它不仅仅是一篇催人泪下的佳作,而且是那个特殊年代中国两代知识分子心灵蒙难的见证。
无疑,《往事》是李致近年来散文创作的重要收获,也是李致情感的发展轨迹和人格魅力的一次显现。它没有猎奇的内容和曲折的故事。《往事》中关他自己童年的一些故事,我曾不止一次听他摆龙门阵时说起过,“文革”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更是有关的人所共知的,然而写出来后让人爱看,感动人,主要是作者动了真情,写得真实。真、善、美,是读者对作品的祈盼,是历来所有的作家艺术家追求的艺术境界。《往事》写的正是真人真事和真实的思想感情,如果说“真”是《往事》的艺术特色的话,我以为说真话、做好人而不曲意迎合,就是李致为人的另一个特色了。
在团中央机关工作时,我和李致同在一个大部门。我是分配来不久的新干部,见了面互相点点头,没有其他往来。真正认识他,是在“文革”中几次批判他的大会上,他老是同造反派争辩。有一次,造反派污蔑他是什么“小爬虫”,他高呼口号表示抗议。暴怒的造反派,一拥而上,纷纷用拳头打他,但他毫不改口,坚持把话说完,我心里暗暗称赞他是条硬汉。造反派却认定他顽固不化,态度恶劣,当场宣布对他隔离审查,劳动改造,不准回家。
我曾被指定负责监督他,和他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无论在交待问题或在劳动中,我发现李致尽力而为,言行一致,不卑不亢。为此,我对他的好感大增,并很快成了朋友。有时闲谈些社会见闻,有时探讨点问题。有一次,我竟大胆地对他说,毛著说得对,可是有些和现实生活对不上号。他没有直接反驳我。却谨慎地说句他没有感觉出来。听了些话,我有些后怕,因为当时团中央的个别领导干部,想得到造反派的好感,早一点解放,除了写思想汇报以外,还汇报群众中的所谓反动思想动向。所以,那几天我特别注意李致的言行和造反派对他的态度。李致无异常表现,造反派的一个小头头却大发雷霆,当众批评他的思想汇报写得太简单,完全是“应付差事”。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更增加了对李致的信任。
由于造反派认为李致对“文革”的态度没有转变过来,直到1969年底才宣布解放他,以后安排他为代理班长。李致虽然属于最后一批解放的干部,但不少“文革”初期不了解他的人来和他握手,有些后来成了朋友。据我所知,李致在“牛棚”时,一位难友(原团中央一位负责同志)曾用手势夸他腰板硬气,敢谈真话。这个意思,很中肯,概括了他的为人,也概括了他的文风。
文以气为主,文艺作品以情动人。气正情真的《往事》并非是李致心血来潮、一时冲动的产物,而是长期积淀,辛勤耕耘的结晶,更是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家庭环境影响的结果。正如一位评论家说的,作品是作家综合素质的体现。树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只有作家本人好才能出好作品。文如其人。李致和他的《往事》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