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小说 > 其他类型 > 内心的斑马 > 日常的凹陷

日常的凹陷

    日常的凹陷
    本地某天的一张报纸上,有一则寻人启事吸引了我。
    它介于一版与四版之间的报缝下端,但它一下子吸住了我的目光:“一九三八年六七月间(即农历端午节前夕),麦黄草长得老高,日本鬼子开始攻打安庆,我家七口人出安庆西门,走小路,由怀宁县洪镇汗马村陈家祠堂,经潜山县、太湖县逃难到宿松县城内,接着又从宿松县的长岭铺逃到湖北省蕲春县张家塝镇。在逃难的途中,某天夜半,把我的小妹濮火珠丢给一贫苦农家做童养媳(当时3虚岁,现在65岁)……”
    一个光秃秃的个人记忆深处存在的事实。它是孤零零的,只有他自己能够证明,但却无须证明。在它的旁边,刊有美机轰炸塔利班阵地的新闻,也有英德利制衣有限公司的招工广告,以及报纸广告部的广告。在我注视下,花花绿绿的报纸的即时性和平面性,与这一凹陷下去的黑色时间,因突然拼接而猛烈相撞,仿佛大地上陡地裸现一道深深的裂沟。六十多年的历史跨度,和“寻找”这一行动本身使之持续散发着强劲的磁力。当然,麦黄草仍在皖江大地上一个劲地疯长,它几乎成了那发黄的特定时空的唯一见证。
    “一九三八年……”这样的开头显得异常刺目。它简直像一部小说的开头。是谁把它弄错了地方?转而一想,并非只有文学才具有突接和假定的性质,历史本身不也同样如虚构般散发着扑朔迷离的气息?况且,存在于当下情境中的历史更具偶然性,更无法逆料。现实给予人的悬念常常因身在其中而被忽略了。在未知面前手足无措的人们,宁愿相信算命先生一派胡言,却不认为已逝或将逝的历史也存在虚构的特质———它们具有历史逻辑所无法解释和框定的散漫性和横逸性。
    这是一位七十四岁老人埋藏心底的遗憾和痛悔。它一年年地蔓生着,枯黄着……。在这种心境中进入回忆如同被罩在玻璃灯罩中。你看见他,但他并不在此。这则启事不过是回忆中垂挂了六十年的许多酸果中的一枚而已。他不可能意识不到时间的强大,却必定暂时克服了对时间深渊的恐惧。久远年代的悬隔不能阻止他找寻亲人的想法,因为心底的麦黄草一直疯长着,并与六十年前土道旁的麦黄草混成一片。
    “濮火珠,我是你的大哥濮德善,74周岁,现住在人民路炮营山一巷一排……”这则启事接下来写道。
    显而易见,接续中断了六十余年的线索来找寻,不是说不可能,却实在比较渺茫。这里隐含了一个假定:经历了兵荒马乱的年代,他的妹妹依然活着,姓名也未改,并且能看到这张报纸。假定性在生活中是随时出现的,像蜜蜂突然带来的一缕花香,只是人们并不留意罢了。没有假定也就没有可能性,而虚构只是假定性之一种。这则启事正是朝向假定性敞开的,它是对现实可能性的一次探寻,如同蜗牛向墙隅伸出了它的触角。启事所提供的是十分含混的时空标识:“走小路”“某天夜半”“一贫苦农家”,这些词组都语焉不详,有点像卡夫卡小说中通向“城堡”的路。一九三八年大逃亡的细节,在记忆中竟是如此湮没难辨。“走小路”“某天夜半”,在我看来极具个人生存时空的象征意味。但我相信这是真实的,既符合历史现场的真实,也符合记忆本身的真实。历史并非只存在于重大事件之中,它的毛孔同样布满在寻常巷陌与田间泥道之间。
    唯一不变的是皖江原野的麦黄草,自一九三八年以来依然春绿秋黄,大片大片地蔓生在草民栖息的旷原和山坡上。
    我曾教过学生怎样写“启事”。“启事”这一文种是当下的,应时的,广而告之的。当它承载了这么一个难以“启开”的个人历史事实时,便产生了相当大的摩擦和内部冲突。因为六十多年的黑暗纵深将这一文种给撑破了,好像装满稻种或草籽的口袋那样裂开了。因为这种裂开,我看见了那黑得有点发亮的所漏之物……
    二○○一年十一月八日
新书推荐: 我,恶女,只训狗不救赎(快穿 1VN) 谁比谁能装(骨科H 破镜重圆) 骨科分手后 死后绑定海王系统(古言np) 自愿赠予 HP霍格沃茨男生隐秘数据测评表 阿姜,阿姜(古言,1v1) 驯养 公主病攻怎么也有老婆 那个心机男在钓我:公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