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头一日先把家住常乐县内外的那几人先送了,第二日再去敦煌。
    他们队伍中的敦煌人总归也就是白七他们五人,这一日他二人乘坐木轨马车到达敦煌以后,赵兴便是熟门熟路,一家一家找过去。
    那些人家原本还有些担心,见了赵兴便都放心了,又知晓他们这一次是给罗用的弟子干活,工钱又挣得多,自然也高兴。
    瞧那又是粮食又是布帛又是铜钱的,只一个月的工钱,竟有这般多,左右邻居也有过来看热闹的,都说赵兴他们这回是寻着了好活计。
    待他们最后来到白家院子外头的时候,天色都快黑透了,赵兴探头往院里看了看,见堂屋那边似有灯光透出,于是他扬声唤人道:“白翁可在家?”
    “阿兴啊?你今日怎的回来了?”白七老父识得赵兴的声音,这时候连忙开了房门出来,看他走路说话的样子,似是有些慌张模样。
    “阿翁你可慢些,别摔了。”赵兴站在半人高的篱笆墙外头,笑嘻嘻说道。
    “哎呦……我这不是高兴,你们这一走,都多长时间没回来。”看他那笑嘻嘻的样子,白老汉心中安稳不少。
    白老汉这辈子总共生了六个儿子一个女儿,前头那两个没站住的也就不说了,养大的那四个儿子里头,又死了两个,还有一个瘸了腿,女儿也早早嫁了人。
    生了这么多儿子,最终也只剩下白七是个囫囵个儿的,这时候白七的朋友大晚上找过来,站在院子外头喊人,老汉不禁又往坏处想,生怕这个儿子也出事。
    “都说老七没事,早前还特地让商贩过来与我们报平安……”白老三这时候也一跛一跛从屋里出来了。
    那后面还有白七那两个嫂子,也都跟着出来看究竟,这时候的妇人也没有什么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讲究,尤其是在这种边陲之地,又是像他们这样的人家,平日里也是每天都要出去挑水的,常常还要到城里寻些别的活计贴补家用。
    还有家里头那几个小孩,这时候还想也都没睡,听着动静一个个就都出来凑热闹。
    “怎的这些小的竟都还没睡?”赵兴二人这时候已经提着东西进了院子。
    “整日里就知道瞎胡闹,皮猴儿一般,这时候哪里睡得着。”白老汉把他二人往自家屋里引,又问赵兴:“你这手里头拿的甚?”
    “这是白七上个月的工钱。”赵兴答道。
    “怎的还给送过来?”白老汉又问。
    “这一次的活计离家远,时日又长了些,怕家里人忧心,这才专程跑了一趟,下个月若是没有什么事,兴许一时便不过来了,我们在伊吾那边若是遇着相熟的商贩,便叫他们帮忙过来报个平安。”赵兴一边说着,一边跟白老汉等人进了屋子。
    “都说了是去与那罗县令的弟子干活,又有甚可忧心的……”白老汉口里这般说着,便听屋子里这些个小孩忽地便欢腾起来,似是从赵兴那里得了什么好吃食。
    “你又与他们买什么吃食?”赵兴这也不是头一回给白家小孩买吃的了。
    “不过就是几块饴糖,也不是我买来,是白七在伊吾那边买好,叫我带回来。”赵兴说着把手里拿着的那些个物什放到炕桌上。
    “怎的一月工钱竟有这般多?”白家阿婆亦是这般问。
    “这活计的工钱当初原本许得就多,白七又是个管事,自然比别个挣得更多。”赵兴在白家也没什么好见外的,寻了个位置招呼黄有田先坐,然后他自己也坐了下来。
    白老汉又问黄有田,赵兴便说他是罗用弟子,这一次他和白七等人在伊吾干活,便归黄有田管。
    白老汉忙叫儿媳倒了茶水过来,又喊她们去做吃食,言是黄郎君他们这般远从常乐县过来,腹中定是饥饿,黄有田他们这时候确实也是饿了,于是便没推辞。
    观这堂屋摆设,倒也还算宽敞,只是家中人口也不少,这一屋子老老少少的,好在白七那两个嫂嫂颇勤快,屋里屋外的,打扫得也干净。
    这时候屋子里点了个火盆,边上还摆着几个磨针的架子,显然方才他们这一家人正围在火盆边磨针呢。近来他们敦煌这边也有一些人在放磨针的活计,都是从常乐那边拿过来的,工钱比常乐那边要低些,却也不少人做。
    常乐县那针坊的生意着实很好,虽然这两年中原那边也开了好几家针坊,因此中原那边的商贩已经不怎么到他们这边来买针了,但是常乐县这个针坊每日里依旧是供不应求。
    因为他们这个作坊生产的针结实又好用,高昌伊吾一带就不说了,就连突厥人都到他们这里来买针,还有不少胡商将这种针带到西域各小国,听闻行情也不错,就连那些个波斯大食的商队,每每经过常乐县的时候,都要从这里带些针回去。
    因为针坊生意太好,总是供不应求,再加上本地人口又比较少,劳动力并不算很充足,针坊如果无限扩张的话,说不定还会影响其他行业的发展。
    所以罗用才想让衡致他们早日把蒸汽机做出来。前期的话,主要就是打算做些拉丝机切割机,后面可能还会考虑粗磨,用机器先大致磨一下,然后再用人工磨一道,能省不少人力,提高效率。
    至于蒸汽机在运输中的使用,比如说火车之类,在他们常乐县这一带,暂时怕是难以实现。
    主要他们这里的轨道都是木头轨道,不扛造,走走轻便的马车还行,要是换成大火车头,呜呜地开过去,要不了两趟估计就烂了。
    听那些往来的商贾们说,长安与洛阳之间的那一条木轨道,好像是要换成铁轨了,几个月前就已经动工了。
    倒也不是整条轨道都用铁,就是在木头轨道外面包一层铁皮,就这也要用到不少铁了,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要这么干,但是反对的声音也很多。
    不过长安洛阳之间的那条轨道,每日里往来车辆那般多,再加上其中又有不少运货的,那边的天气还比较潮湿,时不常再下一场雨,木头轨道损毁肯定很快。
    这世间长了,光是维修也要花费不少人力物力,所以这回要换木轨道,倒也可以理解。不知道早早就置办了好几个铁矿在那里等着的荥阳郑氏这回挣钱了没有。
    再说敦煌这边,赵兴和黄有田都不是什么特别讲究的人,这时候天色竟然已经这般晚了,白老汉留他们在这里住,于是他们就在白家住了一晚。
    第二天一早吃过了白家嫂子们给准备的饭食,他二人匆匆便走了。
    他二人走后,白家老小坐在屋里查看他们送来的钱帛粮食,昨夜里光线太暗,看得不甚清晰,这时候倒是看得清楚了。
    钱帛早已被白家阿婆收起来了,自不必说,他们这回拿来的粟米麦粒,可都是今年新下来的好粮食,给得还不少。
    布料也不差,一大一小两块布料,一块靛蓝色,一块浅青色,另外还给了几块颜色鲜艳的布头,最小的只有两个巴掌合起来那般大,大的也有棋盘大,白家两个嫂子对这几个布头爱不释手。
    家里那几个小的嚷嚷着要吃炸酱面,这两年敦煌这边坊间也开始流传起这种吃食,将那豆酱和葱头蒜头一起放在油里炸了,浇在面条上面拌着吃。
    刚好眼下新得了这一袋麦粒,白老汉便让家人将院中那个磨盘打扫打扫,磨些面粉做一顿炸酱面来吃。
    家里头那些个小孩听闻了,欢呼不已,大人们干活的时候,他们一个个就都嬉笑着,跟前跟后的,过节一般。
    第387章 嫁妆
    长安城外这时候正在铺铁轨,为这事,当初这城里城外的也是热闹过一阵。
    不过这热闹过了也就过了,身处这长安城中,时不常就会见识到一些新鲜事物,听得多了见得多了,百姓们渐渐也就都比较淡定了。
    大伙儿现在最关心的问题,还是那传说中的番薯,有人说朝廷明年开春就要给长安城各家各户分红薯苗。
    也有人说没这回事,这头一年的红薯种子要先供给关内河东河北一些容易闹旱灾的地方,他们长安人一时怕是轮不着,只有那些个有门路的家族才能弄一点在自家种种。
    这城里头众说纷纭,说什么的都有,也不知道该信谁的,但大伙儿还都是盼着明年能分到几根红薯苗。
    至于说京城百姓如何能在家里种红薯,这在二十一世纪确实不太可能,但是在公元七世纪这时候,那就很平常了。
    唐初这时候大伙儿居住的这个长安城,早前乃是隋朝所建,那时候叫做大兴城。
    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再加上朝代更迭,长安一带人口亦有损伤,发展到贞观年间,长安城的人口也不算很庞大,然而这座城的地方却足够大,一条大街动辄几十上百米那么宽,一户人家动辄就是几亩地那么大,在自家院里种点蔬菜粮食,那都是寻常事。
    眼下正是贞观年间,距离从前的战乱年代,刚刚才过去二十来年,很多长安人都是在战火之中存活下来的,所以就比较有危机意识。
    既然家里有地方种菜种粮食,那肯定要种上啊,关键时候说不定就成了活命的口粮,还有那些个坊间街道,也是时常被人在路边种上菜蔬作物。
    从前这种情况更严重些,这几年长安城中的大小街道都被铺上了水泥路面,情况相对要好一点。
    听闻那红薯一物,开春的时候在地里插上一株小苗,秋里就能长出一窝,一窝能产一二十斤,一亩地能播种三千株左右,那至少就是三四十担的产量。
    若种粟麦,就算精心侍弄,亩产也不过三四担,若是土地贫瘠灌溉艰难,能产一二担就算是不错,遇着灾年更是颗粒无收。
    与之相比,这红薯一物,简直就是天赐神粮,就连那些黑皮卷发的昆仑人,一时间也在长安城变得很受欢迎起来。
    也有一些士族郎君站出来说,此红薯一物,虽则多产,却到底不如五谷蕴含天地精华,劝百姓还是应该多食五谷,勿以红薯肥甘而过食之。
    百姓也知晓五谷养人,那谷物产量不是低嘛,这几年随着长安城中人口不断增多,粮价亦随之节节攀升,关中产粮已经养不活这么多长安人口,只能从黄河下游的平原地区输送粮食过来,外地运来的粮食,别的不说,光是脚钱都要不少了。
    再说现如今这长安城中的老百姓根本连红薯这物什都还没见过,也不知道甚时候才能种上,此时何来过食一说?
    想来那些士族大夫们,应是食过红薯的,不知食了多少,可是把那宝贵的粮种当做饭食抑或消遣吃了许多?
    还有人说在那陇西的常乐县,那县里的百姓今年便已种上了红薯,这头一年先在保长家中种着,待到来年,各家各户便都能种上了。
    不少从西面过来的商贾都是这般说,许多人听闻了,便很艳羡,亦有那不平之人,言是他们这些住在天子脚下的百姓,倒是叫那边陲之地的给比下去了,因何,还不是因为那离石罗三郎,说起来,这回献粮种的昆仑人,听闻也是那罗三郎的弟子……
    像这样的言语,罗家人也时有听闻,林五郎有一日在坊间听人这般说了,便有些担心,回家说与大娘,言是坊间人这般说辞若是传到宫中,怕是对罗用不利。
    罗大娘也是忧心,也不知是从哪里吹来的邪风,有无小人在背后使坏,这分明就是要把罗用往风口浪尖上推啊。
    好在没过多久,便有一个运白叠布的商队到了长安城,就在长安城东市出售,这一回他们运来的白叠布很多,价钱亦较之去年低廉,于是城中百姓纷纷去买。
    之后接二连三的,又有许多运白叠布的商队进了长安城,白叠布的价钱一降再降,街头巷尾的,大伙儿都开始谈论今日那白叠布的价钱又降了几何,合计着何时下手买布合适,就怕过了眼下这段时日,那白叠布的价钱又要涨上去了。
    “倒是无需忧心涨价。”
    “你可知晓那河西之地种了多少白叠花。”
    “成片成片的,漫山遍野都是。”
    “一眼都望不到边。”
    “河西之地适宜种植白叠花,明后年种植此物的农人怕是更多。”
    “他们那地方种粮食产量低得很,有些地根本连种都种不了,若是不种白叠花,就只能荒着。”
    “这白叠布比之麻布可是不差。”
    “听闻还有一种布,乃是用白叠花绒与麻线混纺。”
    “还有那花布也好看得紧,只价钱到底高了些。”
    “价钱怎能不高,到底还是千里迢迢从那陇西运过来,比不得咱们当地产的麻布。”
    “……”
    这白叠布的价钱就算是比往年降了不少,比之关内自产的麻布,到底还是贵了些。
    只是贵也有贵的市场,现如今长安城中的郎君娘子们大都流行穿着白叠布,谁若是没个一两身白叠布衣裳,那明显就是赶不上潮流了。
    还有一些个脑子活络的商贾,在衣服夹层里絮上白叠花绒,做成袄子,比那絮蚕丝的袄子稍稍便宜些许,也是又软乎又暖和的,正适合冬季穿着。
    东市有几家成衣店,雇了巧手的妇人在店铺后面的大院里做衣裳,最近店家就从那些西面过来的商贾那里卖得了白叠花,专门用来缝制这种袄子,这段时日,那几间铺子每日里人进人出的,生意做得很是红火。
    待敦煌那一带的白叠布紧赶慢赶好容易运到了长安城,已经是一个多月以后的事情了,长安百姓该消费的早都已经消费过一轮,也是没办法,地方实在太远,赶不上趟。
    倒是也有一些买货的商贾,尤其是从黄河下游过来的那些个外地商贾,只是压价也颇厉害,越是普通的白布越难挣钱,倒是那些个质量上乘的花布,依旧还能卖得比较不错的价钱,利润空间相对也比较大。
    南北杂货今年不卖白叠布,花布白布都不卖,他们卖一种巾子,有长条形的,一尺来宽两尺余长,也有方形的,约莫一尺宽一尺长。
    那巾子上面纺着各种花样,倒是有点像早前那些牡丹坐垫的图样,并不尽相同,大抵都做过修改,配色亦不同,还有一些没见过的新花样。
    这些都没什么奇特的,奇的是这些巾子皆是用的绒圈锦的织法,一块块巾子织得毛茸茸软绵绵的,整整齐齐地折叠好,摆在货架上。
    初时有些人以为这是新式的汗巾,问过那些卖货的少年郎才知,这竟然是面巾,专作洁面之用。
    众人听闻都觉新奇,从前这洁面的巾子大多都是各家各户自己裁剪一块布料来用,好人家便用好布料,穷人家便用些破布充数,现如今这南北杂货竟还专门做起这巾子的买卖来。
    虽是闻所未闻,但是这长安城中毕竟有钱人多,这样一块柔软好看的巾子,也就十多文钱,买便买了吧。
    这买回去一用,便知晓其中不同,这柔软度,这吸水性,其他布料根本比不得,那些个布巾再贵再华美,也是徒有其表,不当用。
    用上这样一条面巾,沾些热水,拧至半干,再擦上一点精制的羊脂皂,啧啧……
    之后这两日,许多人家纷纷遣了家人去南北杂货买面巾。
    照理说罗二娘她们这回发过来的这批货也不少,够卖一些时日了,坏就坏在这个年代的妇人们都很爱囤嫁妆,见着什么好物什都要买一些收起来,装在或精致或简陋的木头箱子里,母传女女传孙的,一代一代传下去。
新书推荐: 长江绝恋(骨科NP) 女频大战男频女主系统 [HP]獾乐小厨娘(慢熱np) 酱香饼(兄妹骨) 毒夫要从良(NPH,狗血,搞笑) 群星与征途(NPH) 蒙托克之夏(伪骨) 带着侦探系统穿武侠 我真没在兽综撸毛茸茸 仙道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