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第三十章
    2月12日笔记:
    今天开始更加系统的学王阳明,王阳明大传之前已经有过了解,但是不过瘾,所以再看全集。思是知之始,成是知之行。知行合一没有先后,认为自己知道了而做不到就不是真知,只有做到了才是真知。说“知”那么“行”就已经在其中。孝、善的本体都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如果表面的演戏也能称之为孝、善,那真的太可笑了。
    “理”和“礼”是一个东西。约礼就是要使心至纯至精而为天理。行动还是静止;说话还是沉默;无不如是。随时随地都要学习,复归和存养天理,其目的是为了求得至纯至精。
    孔子发现天下喜欢华而不实的雕饰风气,并且知道这种坏风气将淹没纲常伦纪。于是孔子就采用文王周公的言论加以宣扬推崇,并认为这样才是《易》道的正宗。以后不久,社会上虚浮学说都渐渐的销声匿迹了。
    对于诗书礼乐,孔子只是在删除精简,何曾添加过一句话?现在《礼记》中的许多阐述,大多是后世的儒生附会而成的,已经不是孔子所删改了原本了。孔子编辑六经,是担心华而不实的繁文,扰乱天下人心,把六经删减到不能再减,进行删除,使天下人一定要抛弃虚浮的文字,去探究实质,而不是用虚浮好看的文字来教化天下。
    对于秦始皇焚书,王阳明先生评说:“其是由于出于私心,才焚烧六经。而如果他的目的在于阐明圣道,把那些华而不实的书籍通通烧毁,那就与孔子删改六经不谋而合。但现实却是由于私心,令人惋惜。天下之所以动乱不已就在于华而不实的风气日渐流行,迷惑人心,务实之风不断衰落,人人各执己见;标新立异;争奇求怪。结果只能扰乱人心,混淆视听,散布谣言毒害人民,使天下人都争先恐后的去崇尚虚文而不再有人懂得敦品立德,躬行实践,返璞归真,这都是那些阐述经典者所开启的。
    直指问题关键,用老子思想的话来说,要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要务实求真。圣人只是要删去繁文,后儒却只要添上。后世的儒生讲来讲去说了很多,也只是讲了实行霸道之术而已。
    有人问先生静守的时候觉得心里头想的头头是道,一遇到事情就不能按那种想法去做,这是为什么呢?
    先生说:“这是平时只知道静坐修养而不知努力克制私欲的功夫。这样一遇到事情就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了,人应该在万事万物上磨练心性才能站稳脚跟,才能做到静止时能守持天理,行动时也能守持天理。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坚定自己的志向,就像感觉心痛,一心在痛上,哪还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呢。
    这里还告诉我们如果只靠在宁静时去做除私欲,存天理的功夫,不但会渐渐养成喜欢宁静,厌恶活动的弊病,这样还有许多小毛病潜伏在心里,不能彻底根除的遇到具体的事情就便又潜滋暗长。只要以追求天理为目的,什么时候不能使心宁静呢?如果以追求宁静为目的的,未必就能追求到天理了。二者不在一个层次上。
    2月14日笔记:
    王阳明心学讲求的就是一个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是身体的主宰,心发出的是意念,意念的本源是感知,意念所指到的东西就是事物。所说的良知和天理天性是一个东西。修炼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除去私欲,存养天理。凡事向内求,不要向外求,否则就是舍本逐末。
    天下无心外之物。这是何等的境界,就像是圣人之心盈澈无物不照。
    全集第一本才看到一半,但是基本上先生所说的精髓已经讲完。后面的内容是为了让学者或者读者能够分辨什么是正确的方向,什么是错误的方向。
    朱熹向外求了一生,钻研学术,老了才幡然醒悟,他有大毅力准备改正自己,但是时不我待,老死了。
    而王阳明先生冒着被嘲讽以及各种无以言状的危险,宣扬正确的方法实在令人敬佩。
    这书中也有许多有趣的爆料,这些圣人也有可爱的一面。虽然表达的很严谨,但是我领会到的或者说想象到了当时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即便是常人所认为的枯燥的古文我也笑出了声。比如有人问先生说:“程颐曾说一草一木皆有天理,不能不加以研究。”
    王阳明先生借用孔子的话来说:“我没那闲工夫,你应该先去修养自己的性情,只要能穷尽人的本性,然后就能穷尽事物的道理。”
    又有人问先生说:“我去除不了自己的私欲,怎么办?”
    王阳明先生说:“你拿出来我帮你去除。”私欲哪里拿的出来???问先生的这个人连概念都不懂就说去除不了。
    当然如果要把很多同样重要的内容打出来的话,我昨天试过了,需要好久的时间。所以我把自己领会到的,不是照抄原文的话写出来,帮自己记录,而不是给手机记录的。
    2月17日笔记:
    王阳明先生给欧阳崇一的回信,这人学了先生的知识有些境界了,因为问的问题是有意义的问题。先生这样回答:“有事做时是良知的作用体现,无事做时就复归存养天理,就这样就好啦。”先生对于和朱熹相违背的也说了这是公道,即便朱熹听到了也不一定会不高兴。之前有一句话说:“把我的话全部转告给他人,即便对他没有用处,对我也会有益处。”这是正直旷达。先生说:“讨论交流不一定不算是内,向内求也不一定就是遗弃了外物。”这里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尺度要把握住。先生说明了朱熹和陆九渊的学说的异同,希望天下的有识之士能够有所收益。在那个年代真不容易,有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感觉。
    2月20日笔记:
    王阳明全集总共有四本,但真正表达他意思的只有第一本。今天读完了,我所得到的东西就是:“如果想要达到圣人的那种境界,那每天的基本功就是去除心中的私欲,存养心中的天理,使自己的良知能够晶莹透彻,不被私欲所蒙蔽,这就是圣人的境界。”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因为他心中无我,无我自然能够谦虚,谦虚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根源。
    良知两个字一讲就明白,谁不知道呢?但如果真的要做到去致良知,又有谁能够做得到呢?能够做到是因为他时刻都在用功。甚至我怀疑,或者说觉得王阳明先生,他之所以能够达到那个境界,是因为他时时刻刻都在存养天理,去私欲。在事事物物上致良知,使良知不会被私欲所蒙蔽。如果用一个时间物理量来衡量的话,我想他能够在零点一秒钟的时间内,就把心中萌发的私欲彻底的根除。而我们普通人要想做到的话,可能需要几分钟,又或者说几小时,几天,甚至终生都不能去除心中的私欲,这就是我们之间的差距。
    天道酬勤,没有随随便便就能够达到的境界。我们不像六祖慧能慧根清静,良知没有被遮蔽,或者说遮蔽一点点。才能够顿悟金刚经。我们普通人的资质稍差,良知受到遮蔽的程度就更高一点。就更应该从基本功做起,而不是好高骛远,期望能够立竿见影。六祖慧能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不是普通人的修炼方法,也不适合。而神秀的“日日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才是众生入门的修炼法门。有了基础,才能顿悟,才能横出三界。
    但是王阳明先生所说的修炼,不是要求我们静静的坐在那个地方,心如死灰,身如枯槁。因为那样只会让我们变得懒惰厌恶劳作。讨论讲学不是动,遗弃外物也不是静。良知本无动静之分,动的是你的私欲罢了。
    王阳明先生说:时常保持心情愉悦,便是功夫。
    不能光学学问,而脱离了事物去做学问,那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或者说是胡思乱想,毫无意义。
    学习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加淡定从容,追求天理是为了让我们活个明白,看透事物的本质,让我们的心获得宁静,宁静则烦恼自消。同时我也发现很多的事情是不可思议的,容不得你思议的那便是道。而道又讲究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不是道效法自然,而是道它所做的动作都是自然而然的。道无形无相无色无味,空虚而力无穷,无处不在。道是没有穷尽的,越是探索就越是了解到自己的无知。
    我们学道悟道,不是为了好为人师,而是为了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自己知道做到便好,不要自己学会了以后用聚光灯去寻找别人的不足。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我们能做的不是去改变别人,而是改变自己。
    我之前有记录过一篇王阳明先生的文章,只能说是记录了,也没有想要标新立异的念头。两次深刻的学习心学掌握了怎么修炼的功夫,接下来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了。???
新书推荐: 穿书之后,哥哥开始肆无忌惮(1v1、伪骨科) 长梦(1v3)(奇幻.悬疑.现代) 染化(姐夫) 木槿烟云 三人行为何我是0 (np) 季总,夫人喊你离婚上热搜了 豪门小可怜,求大佬宠爱 [原神同人] 钟离先生攻略指南 [综漫] 恋爱只有我和越前在谈 [综漫] 真唯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