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民国寻亲9

    眨眼就是十号, 安西带着两个小孩去周家的时候,路上遇到了一个卖报的孩子。
    “有《大公报》吗?给我来一份。”安西问道。
    “有有有,《大公报》一份, 三分钱。”报童听到问话, 立刻抽出一份报纸,双手举起递给安西,“先生给您。”
    安西接过, 看了一眼报童脚上露出几个脚趾的鞋子, 递了一毛钱过去,没多说什么, 就让生子拉着自己离开。
    在黄包车上,安西翻了一下报纸,在第三页左下角的位置,有一个字体稍微偏小, 但内容简洁明了的板块, 那就是寻人启事。
    启事的内容按照安西写的来,被寻找人的情况, 已知线索, 寻找人等等。
    在这样的小角落里, 很容易被忽视,但也没办法,像寻人启事这种明显看不到收益的情况,报社愿意登, 就已经是人道主义了。
    总不能让人家大好的文章不登,一个寻人启事放中间吧?
    卷起报纸, 安西在两个小家伙头上敲了敲, “希望你们足够幸运吧。”
    等到了周家, 周老看安西拿着一份报纸,问了声,“登了?”
    安西点头。
    周老安慰道,“你也别太着急,寻人需要时间。”
    这个安西当然知道,笑笑不在意,把两个孩子交给韩老夫人,就和周老一起离开了。
    到达学校之后,他们梳理了一遍之前几天弄出来的计划,并正式展开工作。
    首先要做的是,对于目前周老讲解的课程,做一个教案梳理,这是最急迫的。
    周老每天都要上课,原本一学期的课程,在开学之初就已经制定好了,只是现在周老对要讲解的内容有点不满,觉得不够深刻,部分地方还产生了认知偏差。
    虽然这是因为之前研究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事物做出的不同判断,但当周老认为现在的想法更合理后,之前的理解就有点差强人意了。
    因而周老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临时变革教学计划,把现在他和安西研究的内容加上去,研究到哪里,就讲解到哪里。
    研究需要时间,上课也每天不能断,而教学计划改变,不仅要提前做教案,还要给学生准备新的学习资料,这就非常麻烦了。
    周老一个人肯定无法胜任这么多工作的,为此,他邀请安西成为他的助教。
    作为北平大学最知名的教授,以及创始人之一,校长和一干教授都相信周老的能力和眼光,他觉得安西有真才实学,那他就一定有。
    虽然安西的学历普通,甚至还没有上过大学,但不拘一格降人才嘛,不能说民间的高手就教不出好学生。
    没错,他们都认为安西是有老师的,不然凭他年纪轻轻,又没有出过国,哪里会懂多国语言?
    就凭着他几国语言自由切换,已经妥妥能成为北平大学的老师了,更何况他还非常了解各国的文化历史,以及经济政治状况。
    这是多么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安西想了想,没有拒绝周老和校长的提议。
    他现在还没有想好未来要做什么,暂时也只有送两孩子回家一个目标,那不如就先应下这份工作。
    虽然在卖掉那些手表香水之后,他短时间内不会缺钱,可他也不能什么都不干。
    加入一份工作,也能更有利于他融入这个社会,了解这个时代人的思想。
    就这样,安西成为了北平大学一名助教。
    名义上是助教,其实他不怎么需要帮周老上课。周老是一个很负责的老师,但凡他身子无碍,都坚持自己上。
    所以安西做的最多的还是和周老一起做研究,帮他延写教案,写学生学习资料,以及......写发给报社的文章。
    没错,是文章。
    周老和《大公报》有协定,每半月在报纸上发布一篇文章,内容都是关于中西方差异的。
    报社作为百姓了解时事的窗口,也是许多人探查西方重要消息的一个关键出口。
    《大公报》自建立以来,已经有五年,其内容有一半都是关于国外的消息。
    两年前,李文谨就职《大公报》主编后,对周老再三劝说,由他撰写关于中西方差异的文章,发布到报纸上,引导百姓正确认识西方,也认识华夏。
    周老一开始是不答应的,但耐不住学生的劝说,就尝试着写了一篇。
    没想到,文章一发出就大受好评,读者们纷纷写信过来,表示这篇文章让他们受益匪浅,强烈要求报社专门开辟一个版块,就写中西方差异。
    周老知道后,认为这也是一个途径,让更多人认识到中西方的差距在哪,如果能因此启发一些人,也是一件好事,就一直坚持了下来。
    两年来,周老一个月两篇,可谓是呕心沥血,关于中西方的内容,方方面面都写到了。
    正在他纠结思考还要怎么写的时候,安西给了他全新的思路,全新的视角,以及全新的思考方向。
    见识过安西的文字功底之后,他就决定把这一重要任务交给安西。
    安西无语,这是又做回老本行了?
    只是之前写的一直是小说,这种带有研究性质的文章,到真是第一次。
    在接这个任务之前,他把周老之前的文章都找出来阅读研究过了,发现周老的风格,有着明显这个时代的特色,半文言半白话。
    倒不是周老不能用文言写文,只不过涉及到西方的内容,还是白话更助于理解。
    再说了,周老原本的目的就是让更多人理解中西方差异,如果一味的文言文,说实话,估计许多百姓是看不懂的。
    “周老,我先试试,如果不行的话,还要麻烦您提前准备好一篇,不能让《大公报》开了天窗。”
    安西决定先写一篇看看,如果《大公报》那里通不过再说。
    倒不是对自己的文笔没信心,只是他决定用全白话文的形式,如果对方不接受,那也没办法,因而还要周老先准备一篇,不能都托给自己。
    周老没有异议,让安西尽管写。
    这个其实很简单,安西一下午就能搞定好几篇,因为他去过那些国家,也确实学过他们的文化历史。
    做语言研究的,不仅要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还要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政治氛围等方方面面。
    因而在他眼里,中西方哪哪都是差异,就连一个简单的语气助词,都能显示出中西方不同的表达方式产生的思维差异。
    所以写这样的文章,对安西来说,简直轻而易举。
    唯一的问题就是,他是写小说出身的,不知觉就想代入趣味性,这和周老那种风格严谨,报告性的文章差别很大。
    可能《大公报》为了保证报纸的严肃性,不会收容这类的文章。
    当然,安西也不觉得读者接受不了,只是报纸风格不同而已。
    李文谨是周老的学生,自从劝动周老写文之后,就一直亲自过来拿文,两年来风雨无阻。
    这次也一样,只不过这次他不仅拿到了周老的文章,顺便还有安西写的几篇。
    李文谨当然明白周老的意思,也不含糊,当下就坐下来仔细阅读。
    发到报纸上的文章,一般都不长,因为版面的限制,差不多限定在1000到3000字。
    因而几篇文章看下来,半个小时都不到,这还是李文谨翻来覆去看了好几篇的结果。
    看完之后,他心里忍不住啧啧称奇,怪不得老师这么看重这位安先生。
    绝对是才华横溢,这文章写的,让他一个十几年老编辑,都忍不住一品再品。
    好文,文好,字也好。
    只是,他的风格和老师相比,也差别太大了。
    思考了好一会儿,李文谨才小心翼翼的开口,“老师,安先生的文章写的极好,如果能上《大公报》,是我们的荣幸。只是他和您的风格差别极大,如果同时登上去,会影响这个版面的统一性。”
    虽然他的话语说的极为隐晦,但周老一听就明白了,忍不住哈哈大笑,“你也觉得安西写的好吧?这是看到了更好的,就不想要我的了?”
    李文谨心里一松,忍不住赔笑道,“哪能啊,安先生是您推荐的,文章又写的这么好,单独为他开辟一个版面都使得,只是您们的题材相撞,需要调整下时间,错开登报而已。”
    周老摇摇头,“我之所以把安西推荐给你,就是不打算写了。这个版块是时候开辟新的内容了。安西的文章就很好,题材不变,但内容风格都有很大的改变。我帮你小子找了这么个有才华的作者,你小子要怎么感谢我啊。”
    李文谨听完,知道老师做了决定就不会再改变,因此也不劝,而是顺着老师的话,“看老师您说的,您可是我老师,找老师帮忙哪里还需要感谢。”
    周老笑呵呵,“厚脸皮的小子,我就算了,你可不能亏待了安西。”
    “您放心,安先生的稿费按您的标准来,一千字五块大洋。”说着,他转向安西,“这里有四篇文章,总字数差不多9800,按一万字算,给您五十块。您看?”
    安西没有异议,没想到在民国写文这么赚钱?不过这可能是周老的原因,像周老这样顶尖的学者,拿的应该是最高的稿费。
    而李文谨因为老师的介绍,给了他相同的标准。当然,也是因为他文章值得。
    怪不得说民国的文人值钱,有名气的作家,几个月的稿费就能买下一座四合院。
    想他这一下午就挣了五十,那每个月得多挣多少啊?
    还是算了,做周老的助教才是本职,虽然那一个月的工资,还抵不上他这一下午的收入!
新书推荐: 融雪(骨科) 渣男渣女(女主婚内出轨) 搁浅(快穿) 共同贫穷 反派A就要和女主贴贴[穿书] 辞风入梦[快穿] 女魔头重生之后 欲染玫瑰,京圈大佬一次成瘾 被师尊逐出宗门后 诱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