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泽见了沈良和林氏,过来抱拳。
邱氏见了他,不由得往后缩了下脖子,赶紧跟林氏说,“弟妹,那我们这就登车了。”似乎有点怕胡泽,其实胡泽长得很周正,高大挺拔,五官端正,一点也不凶神恶煞,但他当初一脚踹飞沈清梦的场景让邱氏至今心有余悸。
林氏点点头,“也好,时辰不早了,就不耽误了。”
邱氏松口气,到这份上了,道歉的话都不用说,赶紧走了才是上策,忙带着女儿们纷纷上车去。
等邱氏走后,胡泽才道,“老爷,太太,小的也出发了。”
沈良点点头,林氏又交代他照顾好自己云云,胡泽一一应下,一跃上马,又对沈之潇和沈清兰拱了拱手,没说什么,领着两辆马车离开。
至此,邱氏等人来来去去,终究落下帷幕。
沈良带着沈之潇去衙门熟悉公务、结交同僚,沈清兰跟着林氏往回走,刚刚送走亲人,即使相处得很不愉快,一旦骤然离去,仍会觉得些许空虚、唏嘘。
行至岔道口,沈清兰想到母亲肯定有很多事要处理,就准备分道,谁知林氏却把她叫住。
“你跟我来,有个事要跟你说。”
沈清兰估摸着她要提一提对处理沈清梦的旧事,跟着就去了,沈清梦都已经走了,还是被关了半个月、狠踹了一跤,又花了一张脸走的,不管她将来过怎样粗茶淡饭的日子度过余生,起码在路上这段时间不会太好过,又有胡泽在,沈清兰已经完全不在意她曾做过的那些疯狂、狠毒的事了。
恶有恶报,沈清梦已经得到报应了。
一口茶后,母女开始聊天,谁知林氏开口第一句话居然是,“以后出门,不管去哪里逛,都把碧玉两口子带上。”
沈清兰一时没反应过来,什么情况?林氏居然让薛扬跟着自己?记得以前,想让薛扬想跟着自己出个门都是让碧玉偷偷摸摸的去说,跟做贼似的唯恐被林氏知晓。
“母亲,您……为何这么说?”沈清兰想了下,还是试探着问问原因为好,免得自己会错意。
林氏瞥她一眼,“姑娘家出门在外不安全,丫头带再多,真有什么事也不管事。”
沈清兰明白了,这是认识到薛扬会功夫的重要性了,转念又想,外面不安全?这又是怎么回事?难道会州又要打仗了?
“母亲,西羌又要来抢劫了吗?”
林氏困惑,“没有啊,你从哪里听来的消息?我都没听你父亲说过。”
沈清兰松口气的同时更好奇了,“我是瞎猜的。”
林氏静看她半刻,沉吟道,“我听说穆老夫人要回京了。”
沈清兰心头一紧,回答就不由自主地小心斟酌,“我也听二哥提了半句。”
“穆老夫人待你不错,此次一别,日后不知何时再见,你该去送行。”
“母亲,我……”
沈清兰下意识地就想拒绝,明明在此之前,自己早就决定要去了,但自己愿意去,和林氏想让自己去,意义绝对不一样,她甚至不敢深思,就已经脱口而出,惊恐为难之情亦同时露在脸上。
林氏哪会不知女儿心思,嗔道,“怎么?穆老夫人还能把你一个晚辈怎么样不成?”
“……”
沈清兰微怔,这话似乎有些弦外之音?可一年多来,早就被“穆家”弄得紧张兮兮的神经根本都来不及反应过来,林氏又冷笑起来。
“穆老夫人的厚爱、穆小姐的亲近,你都忘了不成?我平素教你如何做人?怎么连送个行都推三阻四?”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无论如何也不能再推,沈清兰规规矩矩地答应,试探着道,“母亲说得对,我的确是该去送一送的,只是不知带些什么礼物。”
林氏道,“既是送行,自然送不得大件,要么送路途中轻便实用之物,要么就是贴身之物赠之留念。”
沈清兰讪笑,“那我做些松软的点心让老夫人在路上吃着顽吧。”
贴身之物赠之留念?那是不可能的!她倒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量,担心穆老夫人会拿她送的东西在亲事上大作文章,毕竟,以穆家的地位,想娶谁、不想娶谁去,根本用不着这些;只是,一则林氏曾表明的结亲态度是她心里最大的担忧,二则她也不想被穆华欣看见,节外生枝。
林氏轻笑一声,算是同意。
沈清兰又问了启程时间,林氏道,“后天卯时启程。”
沈清兰笑道,“既然是送点心,那便是新鲜的才好吃,我便后天一早起来做,再赶在卯时送过去吧。”
“别误了时辰就好。”林氏知道她是不愿在杨宅久呆。
沈清兰得了应允,加上沈清梦也已离开,心情大好,回去的路上都觉得鸟语花香、天高云淡。
虽说决意送点心,但那主要是给她们发达时间的小零嘴,总还得另外准备个什么,沈清兰想了想,开锁开箱,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只碧玉宝瓶吊坠取出来,这宝瓶乃是极品碧玉所制,颜色阳绿透亮,形状仿的是观音菩萨掌中净瓶,瓶身上浅勾出杨柳枝轮廓,寓意平平安安,送给穆华欣合适;那么穆老夫人呢……
沈清兰攥着宝瓶沉思片刻,灵光一闪,喜上眉梢,喊来碧玉,“你去看看库里还有多少做药囊的药材、香料,咱们抓紧时间多几个送给穆老夫人。”
碧玉笑道,“这主意倒不错。”
从会州到京城,一路往东、往南,途径数个州县,气候也各有不同,有的地方温度高,仍有蚊虫叮咬,老夫人年纪大了,受车马颠簸已经不容易,万一遇上降温变天,就容易生病了,要是佩戴个药囊,作用虽然比不得汤药,多少有几分预防安神之效。
碧玉去库房转了一圈,将几种药材香料放在桌上,笑道,“还差两味,婢子这就去买。”
“让冬梅陪你去吧。”
碧玉应了,拉着冬梅刚出门,又折回来,大笑道,“小姐小姐,徐户书来了,正往太太那边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