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小说 > 其他类型 >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战国到三国·共7册) > 卷第四十四 汉纪三十六(公元47年一公元60年,共14年)

卷第四十四 汉纪三十六(公元47年一公元60年,共14年)

    卷第四十四 汉纪三十六
    (公元47年一公元60年,共14年)
    主要历史事件
    汉朝接受匈奴八部大人为藩属
    马援征讨失利,病逝后控诉不断
    南单于派儿子入汉为质
    刘秀用诏书回绝马武北征建议
    班彪奏书《奏议答北匈奴》回绝和亲
    刘秀以图谶决断
    光武帝崩,太子刘庄即位,是为汉明帝
    汉明帝举行大射礼
    主要学习点
    不珍惜生命的人,不是合格的将帅
    不议论他人长短,不如爱憎分明
    要想着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做大做强
    世祖光武皇帝下
    建武二十三年(丁未,公元47年)
    1 春,正月,南郡蛮夷反叛,遣武威将军刘尚征讨,将之击破。
    2 夏,五月初八,大司徒蔡茂薨逝。
    3 秋,八月丙戌日(八月无此日),大司空杜林薨逝。
    4 九月十三日,任命陈留人玉况为大司徒。
    5 冬,十月初九,任命太仆张纯为大司空。
    6 武陵蛮夷酋长单程等人造反,朝廷派遣刘尚征发一万余士兵逆沅水入武溪攻打。刘尚轻敌深入,蛮夷据险迎击,刘尚全军覆没。
    7 当初,匈奴单于舆的弟弟、右谷蠡王知牙师按次序当为左贤王,而左贤王就是储君,当继任下一任单于。舆想传位给他的儿子,于是杀知牙师。乌珠留单于有一个儿子名叫比,为右薁鞬日逐王,领地在南边八部。比见知牙师死,出怨言说:“如果兄终弟及,右谷蠡王应该即位为单于;如果是父传子,那我是前单于的长子,应该是我即位!”于是内怀猜惧,也很少来单于王庭出席庭会。单于怀疑他,于是派遣两位骨都侯来兼领比所部军队。等到舆的儿子蒲奴即位,比更加怨恨,于是秘密派遣汉人郭衡带着匈奴地图,找到西河太守,要求归附汉朝。两位骨都侯察觉比的意图,在匈奴诸王每年五月在龙城祭祀的时候,劝单于诛杀比。比的弟弟渐将王在单于帐下,听到消息,飞驰向比报告。比于是聚集八部兵共四五万人,准备等两位骨都侯回来,就将他们杀死。骨都侯将到,知道了他的计划,逃亡而去。单于派一万骑兵进击,见比兵多,不敢进攻,还师。
    8 这一年,鬲侯朱祜薨逝。朱祜为人质朴正直,崇尚儒学,做将领时经常接受地方投降,以攻克平定城邑为目的,不追求斩杀多少首级的功劳,又禁止士卒掳掠百姓。当兵的喜欢放纵,因此都怨恨他。
    建武二十四年(戊申,公元48年)
    1 春,正月十九日,赦天下。
    2 匈奴八部大人一起商议立日逐王比为呼韩邪单于,派人前往五原塞,表示愿意永为藩属,抵御北虏。事情交给公卿们讨论,大家都认为:“天下初定,国内空虚,夷狄真伪难辨,不可许。”唯独五官中郎将耿国认为:“应该按孝宣皇帝当年先例,接受他们,令他们东御鲜卑,北拒匈奴,为四方蛮夷做一表率,让北部边境恢复平静。”刘秀同意。
    3 秋七月,武陵蛮夷部落进攻临沅,刘秀派遣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马成前往征讨,未能取胜。马援自告奋勇,刘秀怜悯他年纪已老,不批准。马援说:“臣尚能披甲上马。”刘秀让他试试,马援骑在马上,举目四顾,以示可用。刘秀笑道:“好一个精神矍铄的老翁!”于是派马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等率四万余人征讨五溪。马援对友人杜愔说:“我受皇上厚恩,年纪老了,剩下的日子越来越少,经常担心不能死于国事,如今得偿所愿,甘心瞑目。不过,左右从事很多都是军中权贵子弟,恐怕难以调度,这是我唯一的一点担心罢了。”(耿舒是耿况之子,就是马援所指的“长者家儿”,权贵子弟了。)
    4 冬,十月,匈奴日逐王比自立为南单于,遣使到洛阳奉藩称臣,刘秀问郎陵侯臧宫意见。臧宫说:“匈奴正是饥荒、瘟疫、内讧之时,臣愿得五千骑以立功。”刘秀笑道:“还是不要跟常胜将军讨论敌情,我自己想想吧!”
    建武二十五年(己酉,公元49年)
    1 春,正月,辽东郡塞外的貊部落入寇,太守祭彤将他们招降。祭彤又以财利抚纳鲜卑大都护偏何,让他招降其他民族部落。各部落纷至沓来,祭彤说:“要想立功,应该回击匈奴,斩首送来,才能取信于朝廷。”偏何等人即刻攻击匈奴,斩首两千余级,拿着敌人头颅到辽东交账。其后年年相攻,送来首级,接受赏赐。从此匈奴衰弱,边无寇警。鲜卑、乌桓都入朝进贡。祭彤为人质朴厚重,以恩信抚慰夷狄,所以夷狄都对他又怕又爱,愿意为他效死力。
    2 南单于派他的弟弟左贤王莫,率领万余士兵攻击北单于的弟弟薁鞬左贤王,将他生擒。北单于震怖,退却一千余里。北部薁鞬骨都侯与右骨都侯率部众三万余人归降南单于。三月,南单于再次遣使到洛阳进贡,请求朝廷派使者监护,派儿子入侍为质,重修宣帝时期的和亲旧约。
    3 三月二十九日,发生日食。
    4 马援大军抵达临乡,击破蛮兵,斩获两千余人。
    当初,马援生病,虎贲中郎将梁松来探视,在床前叩拜,马援也不答礼。梁松走后,马援的儿子们问:“梁松是皇上的女婿,显贵于朝廷,公卿以下无不忌惮他,父亲您为什么连礼都不回?”马援说:“我和梁松的父亲是好友,他的身份虽然尊贵,我怎么能乱了辈分?”
    马援哥哥的儿子马严、马敦都喜欢讥议他人,又和游侠交往。马援之前在交趾,写信告诫他们说:“我希望你们听到别人的过失,就像听到父母的名字一样,耳朵可以听,嘴巴不可以说。议论他人的长短,妄议时政,这是我最厌恶的,宁死也不愿意子孙有这种行为。龙伯高敦厚谨慎,从不说错一句话,谦逊节俭,廉洁奉公而有威严,我非常敬爱敬重他,希望你们能效法他。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他父亲去世的时候,几个郡的人全都来送丧。我也敬爱敬重他,但是却不希望你们效法他。为什么呢?学习伯高不成功,也不失为一个谨慎严正之人,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想雕刻一只鹄,雕得不像,至少也和鹜差不多。学习季良失败呢,那就成了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龙伯高,就是山都县令龙述。杜季良,是越骑司马(越骑校尉属官。越骑校尉,领内附越人骑士,戍卫京师,兼任征伐)杜保,都是京兆人。
    后来,遇上杜保的仇人上书,指控“杜保行为轻浮浅薄,乱群惑众,伏波将军万里传书以告诫侄子们,而梁松、窦固却与他交结,助长他的轻薄和虚伪,败乱华夏民风”。奏书递上去,刘秀召见并斥责了梁松、窦固,把弹劾杜保的奏书和马援的家书给他们传阅,梁松、窦固叩头流血,才得以免罪。刘秀下诏,将杜保免官,擢升龙述为零陵太守。梁松由此深恨马援。
    等到马援征讨武陵蛮,大军抵达下隽县,有两条道可以进兵,一条路走壶头,路途较近,但是水路十分险要;另一条路走充县,路途平坦,但是路远,补给线长。耿舒希望走充县,马援则认为花费时间太长,又费粮食,不如从壶头深入,扼住敌人咽喉,充县之敌自然瓦解。两个方案都送给朝廷,刘秀采纳了马援的方案。于是进军壶头,蛮夷居高临下,据守险要地形,水势湍急,船上不去,又加上暑热,军中暴发瘟疫,死了很多士卒,马援也病倒了,于是在河岸挖掘石窟窑洞以避暑热。蛮夷每每乘险鼓噪,马援就挣扎起来观察敌情,左右的人哀怜他的壮志,莫不为之流涕。
    耿舒给哥哥、好畤侯耿弇写信说:“之前我上书建议先打充县,粮食运输虽然有些困难,但至少兵马能够施展,数万军人,个个都能奋勇争先。如今困在这壶头,寸步难行,大军在这里忧郁等死,实在是让人痛惜!之前在临乡,贼众无故自至,如果当时发动夜袭,已经将他们全歼了。马援就像一个西域商人,走到哪儿都要停留,以致失利。如今果然发生瘟疫,就和我当初预言的一样。”
    耿弇把书信给刘秀看,刘秀就派梁松为使,乘驿车去责问马援,并担任监军。
    正在此时,马援逝世。梁松由此构陷马援。刘秀怒,追缴马援的新息侯印绶。
    当初,马援在交趾,经常吃薏米,认为能轻身益气,防备瘴气。大军还师的时候,装载了一车薏米回来。等他死后,有人上书诬陷说,之前载的一车都是珍珠和有纹理的犀牛角。刘秀更加愤怒。
    马援的妻子儿子们惊惶恐惧,都不敢将马援遗体运回家族墓地举行葬礼,就在城西草草下葬。宾客故人,没有一个敢来吊丧的。马严和马援的妻子用草绳将自己绑在一起,到宫门前请罪。刘秀将梁松的上书给他们看,他们才知道马援到底被指控了什么罪。于是上书诉冤,前后六次,言辞甚为哀切。
    前云阳县令、扶风人朱勃,到宫门前上书说:“我看见伏波将军马援,起于西州,钦慕圣义,历尽险难,触冒万死,经营陇西、冀州,谋如泉涌,势如转规,兵动有功,师进则克。诛锄先零之战,流箭射穿他的小腿;出征交趾之时,又和妻子生死诀别。之前又再南征武陵,即刻在临乡取得胜利,已经取得胜利的基础,只是未能完成而身死。士卒虽然暴发瘟疫,马援自己也没有生还!战争策略,各有选择,或者久而立功,或者速而致败,深入未必就对,不进未必就错,马援也是人,人之常情,难道他自己愿意屯驻在绝地不能生还吗?马援为朝廷奋战二十二年,北出沙漠,南渡江海,在军中感染瘟疫而死,就身败名裂,侯爵被褫夺,不能传封地于子孙。举国不知道他到底犯了什么错,百姓也没有听到到底指控他什么罪名,家属紧闭门户,遗体不能归葬,怨仇并兴,宗族亲属恐怖战栗,死者不能为自己辩护,生者也没人替他说话,臣深深为他感到悲哀!明主重于用赏,慎于用刑,高祖曾经给陈平四万金,让他去收买离间楚军,而从来不要他报账,难道还疑心他会从中取利吗?希望陛下请公卿们廷议,对马援是功是罪给一个明确的结论,并决定他的爵位和封地,到底是褫夺还是传续,以符合天下人的期望!”
    刘秀的怒气稍微得到宽解。
    当初,朱勃十二岁,就能背诵《诗经》《尚书》,经常去拜望马援的哥哥马况,言辞沉静高雅。那时马援才开始读书,见了他,不免觉得自卑。马况看出马援心思,酌酒安慰他说:“朱勃小器速成,他的智慧也就到这儿了,终究还是他接受你的教诲,你不用担心。”
    朱勃还不到二十岁,右扶风郡就试用他做渭城县宰。等到马援做了将军封了侯,朱勃的地位还是一个县令。马援的地位越来越尊贵,时常仗着自己对朱勃的旧恩而卑侮他,而朱勃则更加亲近马援。如今马援被谗言所陷,唯有朱勃能对他始终如一。
    谒者、南阳人宗均为马援部队监军,马援死后,军士瘟疫而死者超过三分之二,蛮夷也饥饿穷困。宗均于是与诸将商议说:“如今道路遥远,军士疫病,不可以战,我想矫诏招降他们,如何?”诸将都跪伏在地上,不敢答话。宗均说:“忠臣出境,如果有可以安定国家的计策,就可以自己决断。”于是矫诏调伏波司马吕种为沅陵县长,命吕种带着诏书进入蛮夷营地,向他们宣告朝廷的恩信,又勒兵跟随在吕种身后威慑。蛮夷震怖,冬,十月,共斩其大帅投降。宗均等人进入贼营,遣散其部众,让他们各自回到本郡故乡,为他们设置官吏而回。群蛮于是平定。
    宗均在班师路上,先上书弹劾自己矫诏之罪,刘秀嘉奖他的功劳,派人迎接,赐给他金帛,并下令他回京途中,可以顺道回家乡上坟。(按制度规定,奉旨出使,回来必须先到朝廷交接任务,才能回家。刘秀特许宗均顺道先回老家上坟,是一种特别的恩宠。)
    【王夫之曰】
    光武帝对功臣,恩德至重,给他们崇高地位,让他们身家平安,名誉永存,唯独对马援刻薄寡恩,也是马援自取其辱吧!
    殚精竭虑,为君上造就国家,却遭到罪遣的,无非是两个原因:要么是自己太强,引起君王忌惮;要么是骄傲不逊,引起君王愤怒。而马援两者都不是,他是为光武帝所厌恶而已。老子不仅是一个懂得大道的人,他对人的身世命运,也有见地。他有一句话说:“功成,名遂,身退。”这就是洞察阴阳屈伸之数以知进退之言。平陇下蜀,北御匈奴,南定交趾,马援还不知止吗?武陵蛮之乱,皇帝怜悯他年老,不批准他前往,马援却固执要去。天下已定,功名已著,就该保全自己的身体,以侍奉双亲;保全自己的禄位,以爱戴君上。为什么一定要以马革裹尸为快呢?光武帝由此知道马援不自爱,不自贵。不自贵的人,就是明主所厌恶的。于是就会有人认为:他如果不是贪图战利品,怎么会老于戎马而不知止呢?说他拉回来的一车薏米,其实是珍珠,这样的毁谤就是他自己招来的了。年纪已老,却贪得无厌,役人甲兵以逞其志,实在是太让人讨厌了。所以说身死名辱,家族几乎不保,违背四季衰亡、寒暑进退的自然规律,好战乐杀,而忘掉自己的正命,这不正是“逆天之道”吗?老子的话,岂会骗人?
    【华杉讲透】
    王夫之议论精当,算是给马援盖棺论定。评述历史人物是非功过,主要的目的在于代入自己,如果我在那种情况下,我是要学习他,还是不学习他?比如俗世都称颂马援的“马革裹尸”,我们代入自己,知行合一,我要不要像他那样去做呢?如果我自己也会那样做,那就是真的、发自内心的称颂;如果我自己不会那样去做,而是鼓励、要求别人那样去做,那就是包藏祸心,把别人往火坑里推,该学习一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
    至少我们知道,刘秀对他的马革裹尸是深为厌恶和痛恨的。王夫之对他的马革裹尸,也是完全否定。
    马革裹尸,实乃马援之罪。在之前他留下“马革裹尸”这千古名言的时候,我们就评论过,这是违背了《孙子兵法》的将道,“必死,可杀”。不珍惜生命的人,不是合格的将帅。
    马援坚持要走险恶的水路,是一种侥幸心理,是军事冒险。他为什么要冒险,因为他不怕死;他为什么不怕死,因为他想死;他为什么想死,因为他老了,本来就要死了,他不想死在儿女身边,想要死在战场上,成就马革裹尸之名。人老了,风险偏好会增大,因为“我已经老了,无所谓了”。你老了无所谓,但是你还带着四万多年轻人啊!最后疫病死亡三分之二,也就是说,有两万多人被马援的侥幸害死。所以刘秀心痛,恨马援,也恨自己为什么会让他去,恨自己在耿舒和马援的方案竞争中为什么支持了马援。刘秀要惩罚马援,他知道马援求名,他就要让马援自取其辱。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得,就是贪。人到了老年,就要戒得戒贪,不要贪得无厌。王夫之说马援贪得无厌,一语中的,这是马援的“五十九岁现象”,他贪的不是财,而是功和名。国家不是非你不可,而是马援要和年轻人抢机会,你已经封侯了,别人还需要这战功来封侯,你非要抢这个任务,谁不恨你呢?不是国家需要马援,是马援需要国家,马援自己搞错了。王夫之说马援乐战好杀,把他的虚荣给扒光了,乐战好杀,不是仁义之人。
    《孙子兵法》讲将道: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
    这些马援全部都违背了。他的进,就是为了求名。他也没有唯人是保,没有想到保全他的部众,而是拿他们的生命冒险。他也没有利合于主,他所做的,不符合主上的利益。恰恰是宗均做到了退不避罪,他矫诏招降,其他将领不敢承担责任,连一起承担责任都不敢,只是“诸将皆伏地不敢应”。宗均一个人承担了责任,做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
    马援的不自爱,不自重,不自贵,也是刘秀所深恨的。不仅刘秀恨,君臣上下,所有人都恨。为什么呢?因为他破坏了社会生态,搞坏了游戏规则。游戏规则就是,建功封侯,安享富贵,这是人主用来驾驭群臣的重器,你这个人什么都不要,就愿意去打仗杀敌,皇上也不知道拿什么来回报你。其他人呢?他们征战一生,现在得以富贵,无上光荣了,给你一比,他们都变成不够爱国了,谁不恨你呢?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条法律,如果在国外遇见鲁国人被卖为奴的,你出钱把他赎回来,官府给你报销。子贡是鲁国首富,他在国外赎回鲁国奴隶,他就不去报销,因为他有钱,他不缺钱,他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孔子就说:“子贡啊,以后鲁国奴隶都是你害死的。”子贡惊问为何?孔子说:“以后鲁国人在外遇见同胞遭难,再也不会出手相救了。因为你的做派,谁都不好意思再去找官府报销。自己出钱,那就不会去救,都留给子贡去救吧!你救得了吗?”
    马援的破坏性,就和子贡这件事差不多。
    至于马援留下的背后不要议论他人长短的教诲,也是讽刺。因为他在家信中说杜保坏话,而家信竟然传到皇上手中,皇上又把这家信给梁松看,以至于梁松对马援切齿痛恨,最终必欲毁他全家而后快。马援说背后不要议论他人长短,不就是为了不要得罪人招祸吗?最终他却得罪了所有人,给自己家族招来毫无必要的奇祸。可见对这一条,他并未知行合一,只是留下一些名言警句,还是求名而已。
    议论他人长短,本身是一种社会信用机制。如果你绝口不议论,不过是在这社会信用机制中搭便车而已,风险让别人去担,谁有多少“信用点”我同样可以免费查阅。
    不议论他人长短,不如立场鲜明,爱憎分明,我心光明。
    马援一生戎马,百战百胜,但是,兵法云: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因为一次就能败光,求胜,不如求不败。马援就一次败光了。
    马援害了跟他的士兵,害了国家,害了皇上,害了群臣,害了家族。一人求名,破军亡家,千秋功罪,求名是一大罪。
    5 这一年,辽西乌桓部落酋长郝旦等人率众归附朝廷,刘秀下诏,封乌桓各渠帅为侯、王、君长等共八十一人,让他们居住在塞内,分布在沿边各郡,让他们招来同族人民,由官府给其衣食,做汉朝的侦探,协助攻击匈奴、鲜卑。司徒班彪上言说:“乌桓天性轻率狡黠,好为贼寇,如果长期放纵而没有总领之人,一定会旧病复发,掳掠当地百姓,仅仅靠一些临时负责招降工作的低级官员,恐怕不能制伏他们。臣建议,重新设置乌桓校尉,这样有利于归附统治,减轻国家边防压力。”刘秀听从,于是在上谷郡宁城设乌桓校尉,开营府,负责处理对鲜卑的赏赐及接受人质,以及每年定期的双方贸易市集。
    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50年)
    1 正月,刘秀下诏增加百官俸禄,一千石以上官员,调整结果比西汉时期略低,六百石以下的,调整到比西汉时期略高。
    2 开始修建寿陵。刘秀说:“古代帝王之葬,都用陶人、瓦器、木车、茅马,让后世找不到坟墓在什么地方。太宗(文帝刘恒)能识终始之义,景帝能遵守孝道,到了天下大乱的时候,唯有霸陵(刘恒墓)能完受其福,岂不美哉!(赤眉入长安,皇帝陵墓全部被挖掘,吕后尸体还被侮辱,唯有刘恒的墓没人动,因为知道里面没东西。)如今,我的陵墓,规划用地不过两三顷,不用堆土起山陵,只要不积水就行了。在改朝换代之后,让我与山陇一体。”
    3 下诏派中郎将段彬、副校尉王郁出使南匈奴,帮助单于建立王庭,离五原西部边塞八十里。使者令单于拜伏受诏,单于迟疑一番,还是拜伏称臣。拜完之后,让翻译告诉使者说:“单于刚刚即位,在左右大臣面前行跪拜之礼,感到羞愧。希望使者不要再当着众臣屈折单于。”刘秀下诏,命单于移居云中郡,设置匈奴中郎将,率军保护单于。
    【华杉讲透】
    段彬、王郁让单于跪拜受诏,实在是缺乏政治智慧。匈奴分裂,如今两个单于,汉朝要支持南单于,那就要让他贵重有威信,汉朝越尊敬南单于,匈奴人心就更加向南。如今北单于是一国之君,南单于却要向汉使跪拜称臣,那他的威信就没了。之后薁鞬左贤王和五骨都侯的反叛,不能说和这事没有关系。
    宣帝时期,匈奴呼韩邪单于请降来朝,汉朝君臣朝议朝见之礼,最后采纳了萧望之的意见,说:“应以客人之礼相待,令单于位次在各诸侯王之上,谒见时称臣,但不必报上姓名。”以宣帝当年汉朝之强盛,尚且如此,如今东汉初创,刘秀根本不愿意匈奴生事,使者何必要在那里立威呢?使者当有折冲樽俎之任,段彬、王郁却反而激发祸起萧墙。代表国家,身当大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牵涉财产万千,人命关天,是非曲直,毁誉忠奸,能不戒慎恐惧吗?
    4 夏,南单于之前所俘虏的北部薁鞬左贤王率领其部众,以及南部五位骨都侯,共三万余人反叛,向北到距北庭三百余里处,自立为单于。过了一个多月,又爆发内争,日夜互相攻击,五位骨都侯皆死,左贤王自杀。诸骨都侯的儿子们各自拥兵自守。
    5 秋,南单于派儿子入朝为质,刘秀下诏,赐给单于冠带、玺绶、车马、金帛、盔甲、兵器、生活用具。又从河东郡转运粮食两万五千斛,牛羊三万六千头,赈济匈奴。令中郎将率领由五十位减刑囚犯组成的卫队,跟随单于所居处,协助处理诉讼案件,并侦察匈奴动静。
    单于每到岁末则遣使奉奏,送侍子入朝。汉朝则派谒者护送上一位侍子回单于庭,赐给单于及阏氏、左右贤王以下布匹绸缎一万匹。这成为每年的惯例。于是云中、五原、朔方、北地、定襄、雁门、上谷、代郡等八郡百姓都回归本土。又派谒者分别率减刑犯修治城郭,号召之前逃到内地的边民都回归本土各县,由官府发给衣装、旅费,转给粮食。这时边境城郭都为废墟,要清理重建,刘秀这才后悔之前将人民迁徙走的决策。(十一年前的建武十五年,即公元39年,匈奴寇钞日盛,州郡不能禁。二月,遣吴汉率马成、马武等北击匈奴。徙雁门、代郡、上谷吏民六万余口置居庸、常山关以东,以避胡寇。)
    6 冬,南匈奴五位骨都侯的儿子们,又率领其部众三千人归降南部,北单于派骑兵追击,将他们全部俘获。南单于派兵攻击,作战不利。于是刘秀下诏,让南单于迁居西河郡美稷县,派段彬、王郁留在西河保护他,又派西河郡长史(相当于郡官府秘书长)每年率骑兵两千、减刑犯五百人协助中郎将护卫单于,冬天屯驻,夏天撤回,成为每年惯例。南单于移居西河之后,也部署诸部王,协助汉朝防御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都各领部众,为郡县侦察巡逻。北单于惶恐,送还不少之前掳掠的汉民,以示善意。突击部队每次南下,经过汉军亭障碉堡,都抱歉说:“是讨伐叛徒薁鞬日逐王而已,不敢侵犯汉朝边民。”
    建武二十七年(辛亥,公元51年)
    1 夏,四月二十一日,大司徒玉况薨逝。
    2 五月十一日,朝廷下诏将大司徒、大司空官职都去掉“大”字,改大司马为太尉。骠骑大将军代理大司马刘隆即日罢免,任命太仆赵憙为太尉,大司农冯勤为司徒。
    3 北匈奴遣使求和亲,刘秀召公卿廷议,不能决定。皇太子说:“南单于新附,北单于恐惧被伐,所以倾耳而听,争相归义而已。如今未能出兵,反而交通北虏,臣恐南单于将有二心,北虏中欲降者也不再来了。”刘秀认同,告诉武威太守,不接受他的使者。
    4 郎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上书说:“匈奴贪利,无有礼信,穷则稽首称臣,安则寇边侵盗。如今他们人畜因瘟疫而死,旱灾蝗灾交加,赤地千里,疲困乏力,实力不如中原一个郡,虽在万里之外,他们的生死,全在陛下手中。机不可失,福不再来,岂能固守文德,而荒废武事!今当任命大将,军临边塞,厚悬重赏,谕告高句丽、乌桓、鲜卑攻其东,征发河西四郡、天水、陇西羌、胡击其西,如此,北虏之灭,不过数年。臣恐陛下仁恩不忍,谋臣狐疑,令万世刻石之功不利于圣世!”
    刘秀下诏回复说:“《黄石公记》说:‘柔能制刚,弱能制强。’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所以说,务求扩张土地者,得到一片荒芜;务求扩大仁德者,实现天下富强。珍惜他已有的人,一生平安;贪图他人所有者,终将残破。残灭他人的战略,即使成功,也终将归于失败。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况且北狄尚强,而我们的屯田警备,所传闻之事,很多失实。如果真能殄灭大寇,就算消耗一半国力,我也愿意!但现在并不是这样的时机,不如让人民休养生息。”
    【华杉讲透】
    黄石公是秦朝时的道家,《黄石公记》就是他送给张良的那本书。
    所引用孔子的话出自《论语》。季孙氏要攻伐颛臾。冉有和季路辅佐季孙氏,心里不踏实,去找老师请教。孔子说: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这也是“祸起萧墙”成语的由来。季孙氏后来果然被孔子言中,他的家臣阳虎叛乱,祸起萧墙。
    臧宫、马武之论,说不要错过万世刻石之功。刻石记功,是秦始皇、汉武帝最喜欢干的事,立块石头在那里,刻上自己的功绩,满足自己的征服欲。但是,然后呢?战胜之后怎么办?有什么安排?能不能有效统治?能不能为万世开太平?
    刘秀正式用诏书回答,这篇诏书,光耀史册,让他堪称仁君圣主,我们每个人都值得反复诵读他说的道理:
    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
    每个人,都要怀有仁爱之心,多想想自己到底能为社会、为他人做点什么,不要成为自己征服欲的奴隶,一心只求刻石记功。就像我们做企业,个个都想“做大”,然后又有老师教训说,不要想着“做大”,要想着“做强”。但是,从来没人说要“做好”。你多想想你到底能把什么事情做好,做大做强的事,留给命运和运气吧。
    5 刘秀问赵憙有什么长久之计。赵憙说,应该将所有封王的皇子,都遣送到他们的封国。这年冬天,刘秀开始命鲁王刘兴、齐王刘石各自到自己封国。
    6 这一年,刘秀的舅舅寿张恭侯樊宏薨逝。樊宏为人谦柔谨慎,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每当朝会,一定早早先到,俯伏听命。所上的奏章都亲自书写,并将草稿毁掉。刘秀询问他事情,从不敢当众回答。宗族在他的感染教化下,没有一个犯法的。刘秀非常敬重他。等到临终病重,下令子孙将他薄葬,什么殉葬品都不用。他认为棺材下葬一年之后,就不宜再让子孙看见,因为如果有腐败,会让子孙看见伤心。所以又嘱咐后人,他和他的妻子虽然使用同一个坟墓,但是分开用两个墓穴。刘秀对他的遗嘱,十分欣赏,令百官传阅,说:“如果不顺从寿张侯的心意,就不能彰显他的品德。我万岁之后,也将效仿他的做法。”
    【胡三省曰】
    夫妻合葬的习俗,生则同室,死则同穴。同坟异穴,从樊宏开始。
    建武二十八年(壬子,公元52年)
    1 春,正月己巳日(正月无此日)改封鲁王刘兴为北海王,鲁国并入东海国。刘秀因为东海王刘强去就有礼,所以优之以大封,食邑二十九个县,并赐以虎贲武士、旌头仪仗、钟磬乐器,比照天子。
    【华杉讲透】
    刘强皇太子位被废,能毫无怨言就位于藩王,并持藩臣之礼,所以刘秀说他去就有礼,内心对他无过被废也有愧疚,所以赐给天子仪仗。不过,我认为刘强不应该接受,天子之位都没了,要仪仗来干啥?一来没有什么用;二来父皇愿意给,未来的新君不一定愿意;三来让子孙们强化本来皇位应该归我们家的心态,也容易让他们骄纵不平,他们未必能做到去就有礼。
    刘强早逝,继皇帝位的弟弟刘庄也是好人,所以刘强成为历史上少有的主动退居藩王而得善终的太子,但这真的是小概率事件。
    2 夏,六月,沛国太后郭氏(刘强的母亲郭圣通)薨逝。
    3 当初,马援哥哥的女婿王磐是平阿侯王仁(王凤第三弟王谭之子,是王莽家族成员)的儿子。王莽败亡后,王磐仗着财富,为游侠,闻名于江淮之间。后来又周游京师,结交贵戚。马援对姐姐的儿子曹训说:“王氏,是已经被废的家族,王磐应该闭门自守保平安才对,却反而交游京师权贵,又意气用事,得罪那么多人,他必败无疑。”后来过了一年多,王磐犯罪被处死。他的儿子王肃继续出入王侯宅邸。当时新朝初创,禁忌还不多,诸王都在京师,相互攀比名誉,招揽游士宾客。马援对司马吕种说:“建武之初,可以说是国家重建,自今往后,海内将越来越安定。以前的规矩,诸侯王不能交通宾客,现在皇子们都在青壮年,而老规矩还没立起来,如果皇子们个个都招贤纳士,恐怕要兴起大狱了,你一定要戒慎啊!”
    这时,有人上书举报,说王肃等人被国家刑罚诛戮的家族,子弟却为诸王宾客,恐怕因事生乱。正好更始帝之子、寿光侯刘鲤得到沛王刘辅宠信支持,怨恨刘盆子杀死他的父亲,结交宾客,杀死了前式侯刘恭(刘盆子的哥哥)。刘秀怒,沛王被逮捕关进诏狱,关了三天才放出来。于是刘秀下诏,收捕诸王宾客,互相牵连,死者以千计,吕种也在其中,临刑前叹息说:“马将军真是神人也!”
    【华杉讲透】
    马将军真是神人吗?他留下的神预言和神教诲太多了!但是他规劝别人时,洞若观火,对自己呢,却走向覆灭而浑然不觉。这一方面是知行合一之难,马援没有真正知行合一;另一方面,和马革裹尸一样,也是求名,他的家信能传到皇帝手里,又让群臣传阅学习,还有那么多他教诲这个、教诲那个的话,都是他希望写进史册的罢了。
    4 秋,八月十九日,东海王刘强、沛王刘辅、楚王刘英、济南王刘康、淮阳王刘延各自前往自己封国。
    5 刘秀大会群臣,问:“谁可以做太子师父呢?”群臣揣摩皇上的意思,都说:“太子舅舅、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可以!”博士张佚正色说:“如今陛下立太子,是为天下立呢,还是为阴氏立?如果是为阴氏,则阴侯可。如果是为天下,则当用天下之贤才。”刘秀称善,说:“为太子设傅,是为了辅佐太子,如今博士您连我都可以归正,何况太子呢!”当即拜张佚为太子太傅,以博士桓荣为太子少傅,赐以车马。桓荣回去,大会他的全体门生,将车马、印绶陈列出来,说:“我能有今日,都是因为学习古书,你们能不勉励自己,努力学习吗?”
    6 北匈奴遣使进贡马匹及皮裘,又乞求和亲,并请求教授汉朝音乐,又要求率领西域诸国使节一同进贡。刘秀让三府(太尉、司徒、司空)商议如何酬答。司徒掾班彪说:“臣听说,当初孝宣皇帝嘱咐边郡守尉说:‘匈奴大国,多变诈,在交往中如果能把握住他们的实情,就能让他自己打消兴兵来犯的念头;反之,如果应对中掉入他们的圈套,那反而被他们轻视欺辱。’如今北单于见南单于来附,害怕我们对他不利,所以数次乞求和亲,远远地驱赶牛马要和汉朝通商贸易,派出身份贵重的大臣,多多地进贡,都是向我们展示他的富强,虚张声势而已。我看他们进贡的物品有多贵重,就知道他的国内有多虚弱;请求和亲的次数越多,内心的恐惧越大。不过,如今我们既然并未获得南匈奴多大的助益,也不宜与北匈奴绝交。要牵制他们,也不能不答礼。我认为,可以对北匈奴加以赏赐,财物就和他进贡的相当就行;回答他们的国书,言辞要恰当,我起草了一篇,陛下看看是否恰当。”
    班彪起草的国书说:
    “单于不忘旧恩,追念先祖旧约,欲修和亲,以辅身安国,计议甚高,朝廷深为嘉许!之前匈奴内乱,呼韩邪、郅支两位单于互相仇恨攻杀,蒙孝宣皇帝垂恩救护,所以都派遣儿子入朝为质,自称藩国,为汉朝保卫边塞。其后,郅支单于自绝于皇恩,而呼韩邪单于更加亲附,忠孝更加显著,所以汉朝诛灭郅支,让呼韩邪单于保国传嗣,子孙相继。
    “如今南单于携众向南,到我边塞归附,自陈是呼韩邪单于嫡长子,按次序应该立为单于,却被侵夺失位,猜疑背离,于是数次向汉朝请求派兵遣将,要扫除北庭。其策谋纷纭,无所不至。但是,朝廷认为,这件事也不能偏听一方,况且北单于也连年进贡,欲修和亲,所以对南单于的要求,拒而未许,以成就北单于忠孝之义。
    “汉朝秉持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对于风俗各不相同的百蛮各族,并无亲疏之别。顺服的就褒赏,叛逆的就诛罚,为善还是为恶的结局,在呼韩邪、郅支两位单于身上,至为明显!如今单于你要修和亲,你的诚意已经到位了,何必要率领西域诸国一起来进献呢?西域诸国是归属匈奴,还是归属汉朝,又有什么区别?单于数年兵乱,国内虚耗,贡物能表达礼节心意就可以了,何必献上马匹皮裘!现在,赐给单于绸缎五百匹,弓套箭匣一套,箭四支。对献上马匹的左骨都侯、右谷蠡王,赐给绸缎四百匹,斩马剑各一。单于之前说:‘先帝时所赐呼韩邪单于的竽、瑟、箜篌都已损坏,希望再赐给一套。’朝廷考虑到单于国内尚未安定,正是厉兵秣马之时,以攻战为务,竽、瑟之类乐器,不如良弓、利剑有用,所以没有给你准备。真不是爱惜这些小物件,只是根据单于的实际需要来安排,现在,派翻译向你传达我的意见。”
    刘秀全部采纳。
    【华杉讲透】
    班彪所写的国书,精彩至极,可谓上兵伐谋、折冲樽俎的千古雄文。上兵伐谋,是指不用动刀兵,直接伐掉他的念想计谋;折冲樽俎,是在酒杯交错之间,就退敌于千里之外。
    宣帝教诲说,对匈奴“交接得其情,则却敌折冲;应对入其数,则反为轻欺”。班彪做到了,北匈奴要和亲,是为了对抗南匈奴,汉朝当然不能支持他。要乐器,那礼乐代表政权,代表正统,当然不能给。至于率西域诸国一起来朝,那西域诸国还是他的属国,不是汉朝属国,是他率领着来,不是各国自己来,这是给他长脸,当然不能接受。并且说,西域诸国归匈奴还是归汉有何区别?表示我们不感兴趣。说你现在国内那么困难,干吗送马匹皮裘啊?表示我们知道你的窘迫。回礼也不多,和送来的相当,也不让你占便宜,拼命再送东西来。举例呼韩邪和郅支的不同结局,毫不客气地威胁他。这就是“交接得其情,则却敌折冲”。
    反之,如果同意了和亲,或者送给他乐器,或者让他声势浩大地率领西域诸国来朝,那就是“应对入其数”,掉进了他的圈套,“则反为轻欺”,让他轻视欺负我们,而南单于也难受了。
    建武二十九年(癸丑,公元53年)
    1 春,二月初一,发生日食。
    建武三十年(甲寅,公元54年)
    1 春,二月,刘秀车驾东巡,群臣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禅泰山。”刘秀下诏说:“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我要欺骗谁?欺骗上天吗?‘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为什么要我玷污七十二代君王的光辉记录呢?如果远方郡县派来官吏祝寿,歌功颂德,我一定给他们处以髡刑,剃光头发,送去边疆屯田。”于是群臣不敢再说。
    二月十三日,刘秀巡幸鲁县、济南。闰三月初三,返回洛阳。
    【华杉讲透】
    刘秀引用孔子的话“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出自《论语》。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氏旅于泰山。旅,是祭告。季孙氏去祭泰山。
    祭泰山,这是不得了的事。按规矩,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境内山川。要祭泰山,鲁国国君才有资格,而季氏是大夫,他去祭泰山,这就是僭越。泰山地位特殊,后世皇上如果没有安邦定国的盖世大功勋,都不敢去祭。所以季氏不仅僭越鲁君,甚至僭越周天子。
    孔子就问冉有:“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季氏的家臣。)
    冉有说:“他主意已定,我劝不了。”
    孔子说:“天哪!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吗?”
    林放也是孔子弟子,曾经和孔子讨论礼之本,说过“不是你的神,你不要拜”。泰山是五岳之尊,你若是信泰山之神,必知他聪明正直,他必知道,你不该来,也不配来祭泰山。这道理林放都明白,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吗?他能享用你的祭礼吗?他能护佑你吗?
    刘秀的意思就是说,要祭泰山,我还不配。我来祭,就玷污了传说中之前祭过泰山的七十二位贤君圣主。
    刘秀谦逊,毫不虚荣,也是体恤民众,因为要祭一次泰山,那花费不得了。
    2 紫宫星座旁出现孛星。
    3 夏,四月初九,改封左翊王刘焉为中山王。
    4 五月,大水。
    5 秋,七月丁酉日(七月无此日),还宫。
    6 胶东刚侯贾复薨逝。贾复从军作战,从无败绩,数次与诸将突围救困,身上受伤十二处。刘秀认为贾复敢于深入,很少派他远征,又很器重欣赏他的勇敢,所以常把他带在身边,所以贾复很少有独当一面的功勋。诸将每次谈论各自的战功时,贾复都不说话。刘秀就替他说:“贾君之功,我自知之。”
    【华杉讲透】
    “帝以复敢深入,希令远征。”贾复敢于深入,为什么反而不派他远征呢?因为他的风险偏好太高,不怕死,义无反顾在前面猛打猛冲,这样的性格就不适合做独当一面的大将,必须有一个人管住他。所以刘秀把他带在身边,既能让他保护刘秀,刘秀也能节制保护他。
    建武三十一年(乙卯,公元55年)
    1 夏,五月,发生水灾。
    2 五月三十日,发生日食。
    3 发生蝗灾。
    4 京兆掾第五伦(复姓第五,名伦),掌管长安市场,公平廉洁,市无奸妄。每次阅读刘秀诏书,常叹息说:“这真是圣主啊!如果能见他一次,就能决定大事!”同僚朋友嘲笑他说:“你那一套,就是跟一个州将说,也不能说服他,还能说服皇上吗?”第五伦说:“那是还没有遇到知己,道不同罢了。”后来,第五伦被推举为孝廉,任淮阳王医工长(掌医药)。
    中元元年(丙辰,公元56年)
    1 春,正月,淮阳王入朝,第五伦作为随从官属,得以参加会见。刘秀问以政事,第五伦一一应对,刘秀大悦。第二天,又特别召第五伦觐见,一直谈到黄昏时分。刘秀问第五伦说:“听说你做官,曾经笞打你的岳父。到自己堂兄家里,从不留下吃饭,有这回事吗?”第五伦说:“臣曾经三次娶妻,她们的父亲都已经去世。我从小遭遇战乱饥饿,实在不敢随便留在别人家吃饭。众人都认为我愚蔽,所以有这些谣言罢了。”刘秀大笑,任命第五伦为扶夷县令。第五伦还走在就职路上,钦差又追上来,拜其为会稽太守。第五伦为政清廉惠民,百姓爱之。
    2 刘秀读到《河图会昌符》说:“赤刘之九,会命岱宗。”有些心动,于是下诏让虎贲中郎将梁松等人考证《河图洛书》中的谶文,查出上面说第九代应该封禅的有三十六处。于是张纯等人又奏请封禅,刘秀批准。下诏让有司考察元封年间汉武帝封禅的仪式礼节,说是要用“方石再累”(方形巨石叠垒起来)、“玉检”(帝王封禅告天用的文书,称为玉牒文,玉检是玉牒文的封箧)、“金泥”(以水银和金粉为泥,做封印之用)。刘秀认为石头太难找了,想用当初汉武帝使用过的石头,将玉牒置放其中就行了。梁松等人争论,认为不可。于是命石匠采取完整的青石,但不必去找那五彩的石头了。
    正月二十八日,刘秀车驾东巡,二月初十,抵达鲁县。二月二十二日,早晨举行燎祭(把玉帛、牺牲放在柴堆上焚烧祭天),祭天于泰山下南方,群神配祀。使用的礼乐和南郊郊祀一样。燎祭完毕,早餐之后天子御辇登山。中午稍后,到山上,更衣。晡时(午后三点到五点),登上祭坛,面向北方,尚书令奉上玉牒检,天子用一寸二分的御玺亲自密封。之后,太常命骑士两千多人,抬起台上方石,尚书令将玉牒放在下面,再将巨石盖上。尚书令用五寸印章盖在石检上。事毕,天子再拜。群臣称万岁,再从原路下山。过了午夜,刘秀才抵达山下,百官走到第二天早上才全部下山。
    二月二十五日,刘秀在梁阴祭地,以吕后配祭,山川群神从祭,跟元始年间北郊祭祀一样。
    【华杉讲透】
    刘秀仁爱谦逊,但是迷信谶言,大概和他认为自己就是因有谶言而得天下有关。所以最终还是因为《河图洛书》之类谶言,封禅泰山,不过,他也是尽量节俭地把封禅的任务完成了。
    3 三月三十日,司空张纯薨逝。
    4 夏,四月初五,刘秀车驾还宫。
    四月十一日,赦天下,更改年号(改为中元元年)。
    5 刘秀行幸长安,五月二十八日,回到洛阳。
    6 六月二十四日,朝廷任命太仆冯鲂为司空。
    7 六月二十八日,司徒冯勤薨逝。
    8 京师醴泉(泉水的味道像薄酒的,叫醴泉水,又叫甘泉)涌出,又有赤草(一种红色瑞草,王者有盛德则此草生,为祥瑞之物,又名朱草、朱英)生于水边,群臣上奏说:“祥瑞不断降临,应该让太史记录下来,以传来世。”刘秀没有采纳。刘秀自谦,说自己没有什么盛德,郡国汇报什么祥瑞上来,都坚称不敢当,所以史官这方面的记录很少。
    9 秋,有三个郡国发生蝗灾。
    10 冬,十月初六,朝廷任命司隶校尉、东莱人李䜣为司徒。
    11 十月十九日,朝廷派司空告祭高庙,上薄太后(汉文帝生母)尊号为高皇后,配祀地神。将吕后牌位由祭庙迁到墓园,仍保留四时上祭的惯例。
    12 十一月二十九日,发生日食。
    13 这一年,兴建明堂(皇家大礼堂)、灵台(天文台)、辟雍(学校),将图谶预言宣告天下。
    当初,刘秀认为自己是应验了《赤伏符》的预言而登上皇帝位,由此相信谶文,有疑难困惑,多以图谶决断。给事中桓谭上书进谏说:“人之常情,疏忽于平常之事,而贵于奇谈异闻。但是,我们看看先王的记述,都是以仁义正道为本,没有什么奇怪虚诞之事。因为天、道、性、命,这些事圣人也很难说清楚,从子贡以来,就听不到圣人说这些事,更何况后世浅陋俗儒,岂能通晓呢?如今那些小聪明的法师之类,在图书上添枝加叶,妄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误导人主,难道不应该抑制远离他们吗?臣桓谭听说陛下拆穿那些方士的炼金骗术,甚为英明;却采纳所谓谶记预言,又是何等错误!那些预言之事,虽然有时候也能说中,但不过像卜卦的奇数偶数一样,都是偶然。陛下应该垂明听,发圣意,摒弃群小之歪理邪说,记述五经之正义。”
    奏书递上去,刘秀不悦。后来,朝廷会议,讨论灵台选址,刘秀对桓谭说:“我想以图谶来决定,如何?”桓谭默然,良久,说:“臣不读谶书。”刘秀问他缘故。桓谭又极力陈说谶言的荒诞不经。刘秀大怒说:“桓谭非议圣人,无法无天,拿下!斩首!”桓谭叩头流血,好长时间,刘秀才息怒,贬桓谭为六安郡郡丞。桓谭死在就任的路上。
    【范晔曰】
    桓谭因为反对谶文而被流放,死于道路。郑兴当初也是跟刘秀说他不懂谶言而惹恼刘秀,但他赶紧解释说自己不是反对谶言,而是不懂,得以免罪。贾逵呢,在汉明帝时期,以图谶证明刘氏为尧的后代,得以显贵。人主以这样的标准来对待学问,悲哀啊!
    贾逵,是扶风人。
    【华杉讲透】
    桓谭引用了《论语》的典故: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说这些事,因为孔子的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没有实证的事,即便不否定它,也不讨论它。
    儒家思想,就是日用常行,在应事、接物、待人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人情忽于见事而贵于异闻”,人之常情,平常事他看不见,也看不起。一听到奇谈怪论,他没听过的,就兴奋,就佩服,就上当,就受骗,觉得这个老师讲得好!有新东西!其他地方听不到!这个毛病,儒家叫“索隐行怪”,探求隐秘之事,推崇怪异之行。
    这是人性的弱点,不光中国如此,全世界都一样,那么多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不是一直都有市场吗?
    14 南单于比逝世,弟左贤王莫即位,为丘浮尤鞮单于。刘秀派使者带着玺书,拜授玺绶,赐以衣冠及绸缎,以后这就成为惯例。
    中元二年(丁巳,公元57年)
    1 春,正月初八,在北郊建立祭坛,祭祀后土。
    2 二月初五,刘秀在南宫前殿崩逝,享年六十二岁。刘秀每天早晨上朝,中午以后才下班,不断接见公、卿、郎、将,讲经论理,半夜才睡觉。皇太子见刘秀勤劳不怠,找机会劝谏说:“陛下有禹汤之明,却没有黄老养性之福,希望陛下能颐养精神,悠游自宁。”刘秀说:“我自己愿意这样,乐此不疲。”刘秀虽然以征伐成就建国大业,在天下既定之后,又屏退功臣,进用文吏,明慎政体,总揽朝纲,量时度力,不去做办不到的事,所以能让国家恢复元气,在其有生之年实现天下太平。
    太尉赵憙主持国丧。当时经历王莽之乱,礼仪旧典都没有保存下来,皇太子与诸王都同起同坐,藩国官属随意出入宫禁,与朝廷百官没有区别。赵憙一脸严肃,横剑立于殿阶,将诸王扶到台阶之下,以明尊卑,又奏请派谒者将封国官属全部送到其他县里去,诸王也各自回到自己宅邸,只有早晚规定的时间能入宫哭灵,整顿礼仪,严格门卫,内外肃然。
    3 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为皇太后。
    4 山阳王刘荆哭临不哀,反而写了一封匿名信,令他的奴仆诈称是大鸿胪郭况派他送信给东海王刘强,说他无罪被废,郭皇后被罢黜,劝令他东归以取天下,并且说:“高祖起于亭长,陛下兴于白水乡,何况您本身高居王位,又是陛下长子,前任太子!当为秋霜,肃杀于物,莫为栏中之羊,受制于人。人主崩亡,街闾小子都乘机起而为盗贼,何况您还是大王呢!”刘强接到书信,惊慌恐怖,当即将送信人捆了,封上书信,一起解送京师。汉明帝因为刘荆是他同母弟弟,秘而不宣,仅命刘荆出居河南宫。
    5 三月初五,葬光武皇帝于原陵。
    6 夏,四月二十四日,明帝下诏说:“方今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就像渡河没有舟楫。我年纪尚小,思虑轻率,而负万乘之重,实在需要德高望重的长辈,给我帮助。高密侯邓禹,是元功之首;东平王刘苍,宽博有谋。现在,任命邓禹为太傅,刘苍为骠骑将军。”
    刘苍恳切推辞,皇帝不许。又下诏让骠骑将军建立官属,编制四十人,位在三公之上。刘苍曾经举荐西曹掾(汉制,丞相、太尉属吏分曹治事,有西曹。吏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初主领百官奏事,后改为主府内官吏署用)、齐国人吴良,皇帝说:“荐贤助国,正是宰相职责。萧何举荐韩信,设坛拜将,并不需要考试,如今,就任命吴良为议郎。”
    【华杉讲透】
    刘苍是汉明帝的弟弟,明帝实际上给了他“副皇帝”的地位,他也善始善终,辅政作出贡献。刘秀一家,堪称帝王家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表率,也是中国民间价值观念——家和万事兴的体现。刘秀有仁爱自守之心,无虚荣征服之欲。阴丽华及其家族都谦逊退让。刘强被废,欣然就藩,不复怨望。刘庄对废太子也关爱有加。除了一个不懂事的二愣子刘荆,弥天大罪,也轻轻一笔带过。三千年帝王家,刘秀家族,算一个异数了。
    7 当初,烧当羌部落酋长滇良击破先零,夺取了先零土地。滇良死后,儿子滇吾即位,部众日益强盛。秋,滇吾与弟弟滇岸率众入寇陇西,在允街打败太守刘盱,于是驻守边塞的羌族士兵全部叛变。皇帝下诏,派谒者张鸿领诸郡兵马征讨,战于允吾县,张鸿全军覆没。冬,十一月,派遣中郎将窦固、监督捕虏将军马武等两位将军,率军四万人出征。
    8 这一年,南单于莫死,弟汗即位,为伊伐于虑鞮单于。
    显宗孝明皇帝上
    永平元年(戊午,公元58年)
    1 春,正月,皇帝率领公卿以下在原陵朝会,就跟元会(皇帝于元旦朝会群臣)的礼仪一样。皇帝先在先帝神位前跪拜,然后退下,在东厢落座。侍卫官在神座后侍立,太官奉上食物,太常奏乐,各郡国上交计簿的官吏依次上前,面对先帝神位,汇报所在地粮价及民生疾苦。之后,这就成为每年惯例。
    【华杉讲透】
    孔子说孝,事死如事生,父亲死了,侍奉他就像他活着的时候一样。
    2 夏,五月,高密元侯邓禹薨逝。
    3 东海王刘强病,皇上遣使者、太医乘驿车前去给他看病,络绎不绝,又下诏让沛王刘辅、济南王刘康、淮阳王刘延到鲁县探视。刘强薨逝。临终前上书谢恩,说:“我不幸短命,留下孤儿,又给皇太后、陛下添忧,真是既悲痛,又羞愧。我的儿子刘政,还是一个幼童,本当勉强继承我的爵位和封地,但这恐怕不是保全他的办法,我希望能把东海郡交还。如今天下刚刚经历大丧,希望陛下加倍留意供养皇太后,劝她进餐。臣刘强困劣,言不能尽意,在此一并向诸王致谢,想不到永远不能再相见了。”
    皇帝览书悲恸,和太后一起,出城到津门亭,为刘强举哀,派大司空持节前往治丧,赠送以高规格的丧仪,又下诏让楚王刘英、赵王刘栩、北海王刘兴及京师亲戚都前往参加葬礼。皇帝追念刘强坚持谦恭节俭,不想要厚葬以违背他的遗愿,于是特别下诏说:“殉葬之物,务从俭省,衣服足以遮蔽身体就行,其他茅车瓦器,都降低规格,以彰明大王卓尔独行之志。”将作大匠(职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的官员)留下,为刘强兴建陵庙。
    4 秋,七月,马武等人攻击烧当羌,大破之,余众都投降或奔散。
    5 山阳王刘荆私自聘请星象家,与之谋议,希望天下有变。皇帝听闻后,将刘荆改封广陵王,遣送他到广陵。
    6 辽东太守祭彤派偏何征讨赤山乌桓部落,大破之,斩其魁帅。塞外震恐,西至武威,东至玄菟,皆来归附,野无风尘,于是全部撤销沿边屯兵。
    7 东平王刘苍认为,中兴三十余年,四方无事,宜修礼乐,于是与公卿一起,制定南北郊祀的冠冕、车服制度,以及光武庙登歌(祭典时﹐乐师登堂所奏的歌)、八佾编舞(天子歌舞八佾,方块队形,八八六十四人),上奏皇上。
    8 好畤愍侯耿弇薨逝。
    永平二年(己未,公元59年)
    1 春,正月十九日,在明堂祭祀光武帝,皇帝和公卿列侯,第一次身穿正式礼服冠冕,佩戴玉佩出席,礼毕,登上灵台,观察天象。赦天下。
    2 三月,皇上行幸辟雍(国立大学),第一次举行大射礼(射箭比赛)。
    冬,十月初五,皇上再次行幸辟雍,第一次举行养老礼,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选择年老退休的官员,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以孝悌也。三老五更,指老人更知三德五事,三德是正直、刚毅、柔和;五事是貌、言、视、听、思)。三老身穿麻布大袍,戴着进贤冠,手扶玉杖。五更穿着也一样,只是不扶手杖。皇上乘舆抵达辟雍礼殿,御坐东厢,派使者以安车迎三老、五更于太学讲堂,天子在门口迎接,相互行礼,天子在前引导,三老从宾阶(主人在阶梯东侧迎接,客人走西侧,西侧为宾阶)上堂。三老到了阶梯前,皇上作揖行礼。三老登上阶梯,面向东方,三公摆设几案,九卿将鞋子摆正,天子亲自挽起袖子,分割祭肉,连同蘸酱,一起送到三老跟前,又举杯敬酒,祝鲠在前,祝饐在后(帝王敬老、养老的表示,请年老致仕者饮酒吃饭,设置专人祷祝他们不哽不噎,同“祝哽祝噎”)。五更则面朝东方,由三公负责进贡,礼仪和侍奉三老一样。
    礼毕,引导桓荣及其弟子升堂,皇上亲自讲说,诸儒手持儒经,在前提问。从讲堂内到门外,以及环绕辟雍水系桥上和园门外的观礼者,冠盖云集,数以万计。于是下诏,封桓荣为关内侯。三老、五更,都以二千石俸禄赡养终身。又赏赐天下三老(各乡村教育官)每人酒一石,肉四十斤。
    皇上在做太子时,就跟从桓荣学习《尚书》,即皇帝位之后,仍然尊桓荣以师礼。曾经行幸太常府,令桓荣面东而坐,设几杖,大会百官及桓荣门生数百人。皇上亲自拿着儒经,诸生中有人向皇上提问,皇上就谦逊地说:“太师在此,哪里轮得到我讲?”会后,将太官所供应的器具全部赐给太常家。桓荣每次生病,皇上都派使者探问,太官、太医来来往往,相望于道路。桓荣病重,上书谢恩,让还封爵封土。皇帝行幸其家,问候起居,到了他家所住的那条街,下车,拿着儒经步行,抚摸着桓荣,流下眼泪,又赐给床褥、帷帐、刀剑、衣被,待了好久才离去。从此,诸侯王、将军、大夫前往探病的,没有一个人敢乘车到门口,全都步行到床榻前拜见。桓荣死后,皇帝亲自改穿丧服,临丧送葬,在首山之南赐给墓地。儿子桓郁为继承人,桓郁要让给哥哥的儿子桓汎,皇帝不许。桓郁这才受封,但是,把封地租赋收入,全部给桓汎。皇帝任命桓郁为侍中。
    3 皇上因为中山王刘焉是郭太后的小儿子,太后尤其喜爱他,所以留他在京师,这一年,才送他和其他诸王一样,到自己藩国。并赐给虎贲武士、护驾骑兵,恩宠尤厚,并且特许他往来京师。皇帝对待阴太后和郭太后所生的儿子,都一视同仁,诸王经常得到赏赐,恩宠优渥。
    4 十月十七日,皇上行幸长安。十一月初七,派使者以中牢祭祀萧何、霍光。皇帝每次经过他们的墓园,都在车上俯身致敬。
    皇上进幸河东,十一月二十六日,返回洛阳宫中。
    5 十二月,护羌校尉窦林被控欺罔及贪赃枉法,下狱死。窦林是窦融堂兄的儿子。当时,窦氏一门有一公、两侯,娶了三个公主,并有四个二千石级别官员,从祖辈到孙辈,官府宅邸相望于京师,在皇亲国戚和功臣中,都没人比得了。等到窦林被诛,皇上数次下诏切责窦融,窦融惶恐,请求退休,皇上下诏,命他回家养病。
    6 这一年,首次举行“五郊迎气”大典。(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祀青帝、句芒;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祀赤帝、祝融;立秋之前十八天,迎黄灵于中兆,祭祀黄帝、后土;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祀白帝、蓐收;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祀黑帝、玄冥。)
    7 新阳侯阴就的儿子阴丰娶了郦邑公主(刘秀的女儿),公主骄纵嫉妒,阴丰杀了她,阴丰被诛,阴就夫妇二人也自杀。
    8 南匈奴单于汗死,单于比之子适即位,为□僮尸逐侯鞮单于。
    永平三年(庚申,公元60年)
    1 春,二月初九,太尉赵憙、司徒李□被免职。二月十一日,皇上任命左冯翊郭丹为司徒,十四日,任命南阳太守虞延为太尉。
    2 二月十九日,立贵人马氏为皇后,皇子刘炟为太子。
    皇后是马援之女,光武帝时选入太子宫,能奉承阴太后,和同辈相处和睦,礼数周到,上上下下都喜欢她,所以得到宠幸,到刘庄即位,为贵人。当时,马贵人的异母姐姐的女儿,也被选入太子宫,生下皇子刘炟。刘庄因为皇后无子,下令将刘炟交给皇后抚养,说:“人未必自己一定会生儿子,只要爱护养育到位就可以了。”皇后于是尽心抚育,辛劳憔悴,付出还超过对自己亲生的。太子也孝性淳笃,母子慈爱,没有丝毫嫌隙。皇后因为皇子不多,把身边女子都推荐给皇上,唯恐不够。后宫有得到皇上临幸的,她就接见慰问,如果有人被皇上数次召宠,她就加以隆重的礼遇。
    到了有司奏立皇后,皇帝还没说话,皇太后就说:“马贵人德冠后宫,就是她了!”马皇后于是正位宫闱,而愈加谦逊肃静,好读书,时常穿着宽大的丝绸衣服,裙子也不加边。每月初一、十五,诸姬妾、公主朝请觐见的时候,看见皇后袍衣粗疏,以为是特制有皱纹丝绸,走近一看,都笑。皇后说:“这种丝料特别适合染色,所以用它罢了。”群臣奏事,有难以决定的,皇帝数次用来试探皇后的才智,皇后则分解分析,无不合情合理,但是,从来不为自己家族干预政事。皇帝由此对她更加宠敬,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
    3 皇帝思念中兴功臣,于是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以邓禹为首,其下依次是马成、吴汉、王梁、贾复、陈俊、耿弇、杜茂、寇恂、傅俊、岑彭、坚镡、冯异、王霸、朱祜、任光、祭遵、李忠、景丹、万脩、盖延、邳彤、铫期、刘植、耿纯、臧宫、马武、刘隆,又加上王常、李通、窦融、卓茂,一共三十二人。马援因为是皇后之父,唯独他不在这些人里面。
    4 夏,四月十七日,封皇子刘建为千乘王,刘羡为广平王。
    5 六月二十四日,天船星北出现孛星。
    6 皇帝大兴土木,修建北宫。当时天旱,尚书仆射、会稽人钟离意,前往宫门,脱下帽子,上书说:“当年成汤遭旱,以六件事自责说:‘是施政不恰当吗?是役使人民太过吗?是宫室营建太多吗?是女宠、宦官干预政事吗?是贿赂盛行吗?是进谗言的小人太多吗?’我看见北宫大兴土木,而人民失去农时。自古不担心宫室狭小,只患人民不得安宁,希望立即停止,以应天心!”皇帝下诏回复说:“成汤所说的六件事,罪都在一个人。你赶紧戴回帽子穿上鞋,不用谢罪!”又下令将作大匠停止建筑工程,并减少其他不必要的开支。下诏给公卿百僚,承认自己错误。上天应时降雨。
    钟离意举荐全椒县令刘平,皇上下诏,拜刘平为议郎。刘平在全椒,政有恩惠,人民有的增报财产,就为了多交赋税;或者少报年龄,希望为官府差役。刺史、太守下来巡查,发现监狱里空空的都没有囚犯,人人自得其所。刺史、太守无事可问,只好宣读诏书而去。
    皇帝的性格,喜欢听人打小报告,以耳目洞察别人的隐私为明察秋毫。公卿大臣们多次被诋毁,近臣尚书以下甚至被他殴打。经常因事迁怒于郎官药崧,用手杖来撞击他。有一次,药崧被打得躲到床下。皇帝暴怒,大声呵斥:“你给我出来!”药崧在床底下说:“天子穆穆,诸侯皇皇,未闻人君,自起撞郎。”皇帝才赦免他。(药崧引用《礼记》的话,穆穆、皇皇,都是容貌进退美盛之状,哪有皇帝殴打郎官的呢?毫无体统。)
    当时朝中大臣无不惊惧,争相比赛苛刻,以躲避诛责,唯独钟离意敢于谏争,数次将皇上诏书封还,拒不受诏。其他大臣有过失,他就出手解救。赶上接连有天变,就上书说:“陛下敬畏鬼神,忧虑体恤百姓,但是天气未能和顺,寒暑反常,究其原因,在于群臣不能宣化朝廷的恩德,不能坚守自己的职责,而以苛刻为风气,百官之间没有相亲之心,官吏百姓之间没有祥和之风,以至于冲撞天地和气,以致天灾。百姓可以德胜,难以力服。《诗经·鹿鸣》总是讴歌宴乐之事,就是认为人神之心和洽,则天气和顺。希望陛下垂圣听,缓刑罚,顺时气以调阴阳。”皇帝虽然不能采纳他的建议,但是知道他一片至诚,所以始终对他加以厚爱。
    【王夫之曰】
    明帝英敏有余,而底蕴不足。
    【张居正曰】
    自古君德,贵在明,不在察。明,如日月在天,普照万物;察,如持着火把照物,费了很多力气,却始终有照不到的阴影。但是人主自恃聪明,必流于察。人主喜欢苛察,则必然急切。上面的人越急切,下面的人就越欺骗。人人不知所措,就上下相互欺骗蒙蔽。又或者乐于宽大之名,悠游姑息,以至于长恶容奸,废时失事,那也不是明。古话说:“宽猛相济,政是以和。”只有真正的明君,才能掌握这个尺度。
    7 秋,八月二十五日,皇帝下诏将太乐官名改为太予,这是根据谶文改的。
    【胡三省曰】
    《尚书·璇玑钤》上说:“有帝汉出,德洽作乐,名予。”
    8 八月二十九日,发生日食。
    皇帝下诏说:“当年楚庄王的时候,没有天灾,以至于他感到戒慎恐惧。鲁哀公的时候,政治上祸事连连,天象却没有降下任何变异谴责。如今我们遭遇天变,这表示我们还有救。请有司反思自己什么地方失职,并且匡正我无德之处。”
    【胡三省曰】
    《说苑》记载:楚庄王见天不见妖,地不出孽,焦虑说:“天把我忘了吗?”如此希望得到上天警戒的人,必定不会拒绝臣下的劝谏啊!
    鲁哀公的时候,政治混乱,但是一次日食都没有发生,这看来是上天都觉得他无可救药,谴责他也没什么用,放弃他了。
    9 冬,十月二十二日,车驾从皇太后行幸章陵县(光武建武六年,即公元30年,将舂陵乡改为章陵县)。荆州刺史郭贺,有特别优异的政绩。皇上赐给他三公的服装,黼黻(绣有华美花纹的礼服)、冕旒(有垂缨的冠帽),又让他撤去座车前的帘帐,让百姓能看到他的面容和尊贵服饰,以彰显他的品德。
    十月二十六日,皇帝从章陵返回洛阳。
    10 这一年,京师及七个郡国发生洪灾。
    11 莎车王贤,以兵威逼夺于阗、大宛、妫塞三个王国,并派大将镇守。于阗人杀死了他的将领君德,拥立本族休莫霸为王。贤率诸国兵数万攻击,被休莫霸打得大败,脱身逃回。休莫霸进兵包围莎车,被流箭射死。于阗人又立他哥哥的儿子广德为王,广德派他的弟弟仁攻打贤。广德的父亲之前被拘押在莎车,贤于是归还他的父亲,又把女儿嫁给他,与他和亲。
新书推荐: 彩虹的尽头(西幻 人外 1v2) 武动乾坤之淫符林动 前男友日记 时空秩序管理局 谁在修罗场搞纯爱 小白兔替身的千层套路 超级英雄学院系统 和顶流亲哥综艺互扯头花 盛世美颜的我绝不可能是Alpha 炮灰她有盛世美颜[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