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言嬷嬷
“不是不提,而是不能提。”墨容琛将手臂塞到了卓青鸾的脑袋下头,顺势把小脑袋瓜抱入怀中。
这个回答让卓青鸾很疑惑,她不由偏了偏头,正看到墨容琛棱角分明的侧脸,“为什么不能提?”
“这事儿说来话长了。还记得我跟你过当年赵家落难的过程吧?”
卓青鸾点头,无聊的摆弄着墨容琛的头发,“记得。这里面有什么不能言衷的理由吗?”
“当年大皇子的死,惹了先皇的重怒,受牵连的不仅仅是赵家,还有很多相关的人。如今都不值得一提了,我想说的是安排这件事情的人。”
卓青鸾瘪了瘪嘴,“安排的人,一定是后来获益最大的人,我虽然对前些年发生的事情不清楚,但细致推算下来,也知道是谁做的了。”
“太后当年行此计划,是险中求胜的一招。她已经是将伤害度降到最低了。可还是会伤及无辜,毕竟触怒了龙颜,最后各方会得个怎样的处置,谁也不清楚。时隔多年,在姚无痕行刺的那日被再度翻出来。太后倒是格外冷静的,皇帝却冷静不下来。”
“出事儿那年,皇帝虽小,却也不至于什么都不知情吧?”
墨容琛的看着床篷的顶端,声音低沉,“的确,但少时的思维,跟现在怎么比得了。只稍加询问,再加上自己的推算,皇帝对当年的细枝末节便都掌握了。对于太后的作为,他心知肚明,可这事儿说到底是为了他的皇位。总不能为了让赵家平冤昭雪而将太后和自己得位不当的事情牵扯出来,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赵家一家人成了事件的牺牲品,如今皇帝能做的,少之又少。”墨容琛叹了一声,“这件事情皇帝虽都是暗中处理的,可哪里会躲得过太后的耳目。母子俩别扭了一阵子,这些时日好像已将事情说开。关系融洽了不少。”
“所以,他究竟做了什么?”
“皇帝暗中派人找寻赵家的遗孤,想着赵无痕当年既然能够逃脱,那么其余人也有可能侥幸,可是寻了许久都没有消息,后他又暗令人整修赵家的坟茔,将赵无痕一家重新归入了赵氏族谱当中,并且命令厚葬赵无痕,将其与赵家逝去的人埋在了一处。”
“可当年被砍头的人,去处不过是荒山,落罪之人连个坟头都不配有,又如何能确定,哪个是赵家的人呢?”
墨容琛淡淡牵起嘴角的一抹弧度,“下头的人不过是听命行事,皇帝也是图一个心安。不论哪一个是赵家人的坟头,说是便是了。”
卓青鸾长长舒了口气,“说到底,折腾死人,就是为了活人更加心安理得。适才你说,当年因为大皇子的事情,落罪的不仅仅是赵家,那还有哪些人?”
墨容琛想了想,“很多,诸如那日照顾大皇子的嬷嬷,少师,甚至三师塾里的管事,打扫的嬷嬷……等等,姓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
卓青鸾猛地想起一件事,直接从床榻上坐了起来,“嬷嬷?那几个被罚的嬷嬷里,有没有一个姓‘言’的?”
墨容琛细致想了想,“好像有。”
卓青鸾拉过他的手,将今天跟芮奇去看望言嬷嬷的经过讲了一遍。
“看来,就是这位嬷嬷了。当年太后的安排虽然细致,可是先皇怒起在先,后来细致想想,却又开始追查,想必若非言嬷嬷暗中帮太后扫清实证,如今的朝堂之主,未必是当今陛下。”
“难怪了,芮奇说言嬷嬷当年曾救过太后的性命,我跟太后虽然相处过一些时日,但终究不太了解这位老人,按照惯常的思维来考虑,后宫中人做事,不是都讲究不留痕迹吗?既然言嬷嬷知道太后这么多的把柄,太后仍能够留下她的性命,辗转将她送出宫,还派人暗中给她补给,想来……她也不是一个手段残忍,辣手无情的人。”
“人在不同的心境下,会做出不同的抉择。当年太后之所以会放了言嬷嬷一条性命,想必有她不为人知的理由。如今我们能推算出来的,也就是表面的了。”
二人都不说话,屋内骤然安静了下来。
许久墨容琛才扭过头,盯着卓青鸾瞧。
见他一副严肃的样子,卓青鸾还以为他要说些什么呢。
不曾想,一开口却是:“现在,可以来了吧?”
虽然话语是含糊的,但是夫妇之间就是有这种交换一个眼神就明白对方意思的灵犀之感。
卓青鸾已经已经褪去的红色瞬间又袭了上来,“以为你把这事儿忘了呢,怎么又想起来了。”
“忘是忘不掉的。”墨容琛笑嘻嘻的将被子盖在了两人的身上,屋内迅速升温。
相反的,丽莹轩此刻却是冷清至极。
自从看守院子的丫头来报说王爷回来了,戴静便欣喜的坐在桌案的旁边等着,其实她心里已经有答案了,知道墨容琛是不会过来的,但还是抱着那百分之一的希望,想着今天是大婚的喜日子,不论如何瑾王看在丞相府的面子上,应该都会露个面吧?
就等到守院子的丫头再次来禀报,说王爷进了主屋。
戴静的心降了一层……
又过了一会儿,送来消息,说:主屋的灯已经熄灭了。
戴静的心直坠入谷底。
几乎咬碎了一口银牙,她狠狠捏着桌子,差点儿将指甲给扣碎了,“明日要入府的人,都有回信了吗?”
“小姐递出去的帖子,谁敢不应呢?全都回复消息了,说要来的小姐不用心急,明日那些人必会好好难为一番王妃,给小姐出去。”
“我累了,要歇息了,你们也都下去吧。”戴静躺到冷冷的床榻上,裹着被子都感觉不到一丝的温暖。
等到丫头们都下去了,她才咬紧了被子的边缘,眼泪顺着眼角滑落,滴到了耳畔,微凉和麻痒的感觉刺激的她更是心烦,“卓青鸾……咱们走着瞧。我戴静此生同你势不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