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的故事
人人都有成功的可能
幡在风中,
风在空中。
位我上者,
灿烂星空。
空是不空,
不空是空。
一轮明月,
在你心中。
文盲考了第一名
第二首偈的作者叫惠能。
惠能原本是河北涿州人,俗姓卢。据他的弟子法海为《六祖坛经》写的序,这名字是一位得道高僧在惠能年幼时取的,意思是惠施众生,能作佛事。
据此,则他的本名是卢惠能。
这就好比孙悟空,用的也是本名,悟空不是他后来的师父唐僧取的。反倒是八戒和沙僧两位师弟,跟着他变成“悟”字辈,叫猪悟能和沙悟净。
同样,惠能这两个字也非弘忍所赐法号。
有些书写成慧能,恐怕不对。
这是个苦孩子。
说起来惠能原本也是官二代,只不过他的父亲不但被罢了官,还被流放到岭南(今广东省)新兴,不久就撒手人寰。三岁丧父的惠能随母亲迁徙到南海,靠上山砍柴艰难度日,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直到二十四岁时,他的命运才得到改变。
那天,惠能在街上卖柴,无意中听到有人诵经。
惠能心中一动,问那诵经人:先生读的是什么?
诵经人答:《金刚经》。
惠能又问:先生从哪里学来的?
诵经人答:黄梅县双峰山东禅寺弘忍大法师。
惠能说:我也要去学。
这并不容易。幸亏有位好心的居士见他心诚,赞助了他十两银子。惠能用这笔钱安顿了老母亲,然后千辛万苦从岭南北上到今天的湖北,去见五祖弘忍。
结果,他刚到东禅寺,就让弘忍刮目相看。
弘忍照例问:你从哪里来?
惠能答:岭南。
弘忍又问:想干什么?
惠能答:做佛。
弘忍说:岭南人野蛮,怎么能学佛?
惠能反问:人有南北,佛性也有吗?
弘忍心里一惊:肉身菩萨来了。
同时他也明白,这事不能张扬。
何况旁边还围了许多人。于是弘忍当众呵斥:你这蛮子伶牙俐齿!少废话,到厨房劈柴去。
而且,既不回答问题,也不为他剃度。
剃度是什么?
就是剃去头发胡须,表示度越生死,是佛教徒正式出家的手续。不剃度就不是僧人,所以这时的惠能还只是东禅寺的临时工,俗称行者,就像武松。
这可是历史上最牛的临时工。
八个月后,弘忍宣布以示法偈选定接班人。
他的眼睛,也许在悄悄看着惠能吧?
惠能果然一鸣惊人。
实际上,神秀的偈写出来以后,弘忍不满意,惠能同样不以为然。但是全寺僧徒都在唱诵神秀的偈。正在厨房里面干活的惠能听到了,决定也写一则。
可是,他不认识字,也没人理他。
正好,寺里来了一位官员,江州别驾张日用。
惠能就对张日用说,张大人,我也有一则偈。但我不认识字,你帮我写在墙上吧!
张日用说:你也写偈?这倒稀奇!
惠能就说,张大人啊,话可不能这么讲呢!要知道佛法无边,众生平等,平等才能修成正果,学佛的怎么能瞧不起人呢?这可是有无量无边之罪的啊!
而且,惠能还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哈哈!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没错,就是这个意思。
张日用也吃了一惊,便拿起笔说,好好好,我帮你写就是!不过,你要是得了道,得先度我。
惠能就诵出偈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果然不同凡响。
弘忍则既欣慰又为难。欣慰的是后继有人,为难的是不好处理。毕竟,惠能只是厨房里的勤杂工,连头发都没剃,顶多算是旁听生。如果仅凭一则偈子就指定为接班人,不要说神秀不服,恐怕也难服众。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惠能是个文盲,或者声称是文盲。尽管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但让这样一个人做宗师似乎也太出格。何况神秀众望所归毋庸置疑,惠能是不是透彻了悟却很难讲,你怎么知道他不是碰巧呢?
老和尚决定再试一把。
于是弘忍悄悄来到厨房。
惠能呢?腰里绑块石头正在踏碓舂米。
舂读如冲,意思是脱去谷物皮壳。我们知道,稻子收割以后,米粒外面是有硬壳的,不能吃,必须把硬壳去掉才行。古代没有机器,去壳靠舂,也就是把稻粒放进石臼(读如旧)里,再用木槌去捣。
惠能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弘忍问:你这个米好了没?
惠能说:早舂好了,只欠一筛。
这是双关语——筛字下面是师。
意思是:我早就开悟,只是还没拜师。
弘忍懂了,拿起禅杖在石碓上敲了三下。
惠能也明白,三更时分进入了方丈室。
弘忍便为他悄悄开讲《金刚经》。
讲到一半,惠能突然大彻大悟说:
众生的本性原来清净。
众生的本性不生不灭。
众生的本性具足佛性。
众生的本性不可动摇。
众生的本性包罗万象。
弘忍也马上明白:禅宗六祖非他莫属。
于是当即传给他钵盂和袈裟。
弘忍还说,初祖西来时,没人听他的话,这才要有信物。现在立足已稳,不可再传。衣钵本是争端,传那衣钵便命若悬丝。此处不可久留,快走快走!
师徒二人连夜来到江边。
上船以后,惠能说:和尚请坐,弟子摇橹。
弘忍却不肯。
他说:本该我来度你。
这又是一语双关。佛家主张慈航普度,度人也正是为师的职责所在。度与渡谐音。渡惠能过江,就是度他到彼岸,度他到佛国,度他到光明世界。
惠能却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意思也很清楚:弟子还不明白的时候,感谢师父来度我。现在已经开悟,当然自己度自己。
这话很对。
觉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弘忍连连点头,欣慰地一声长叹:是这样,正是这样啊!三年以后我会圆寂,佛法就靠你弘扬了!
师徒二人就此别过。
没有史料记载惠能如何回答弘忍,只知道辞别恩师后他就一路南行,然后隐姓埋名,潜伏下来,直到自己认为时机成熟之日,才公开亮明身份。
为什么要隐姓埋名呢?
因为很多人对他不服气,还有很多人盯住了钵盂和袈裟。实际上按照惠能自己的说法,他离开东禅寺以后竟然有好几百人来追他。其中最先追上的,是四品将军出身,性情粗暴的同门师兄惠明。
惠能便将衣钵放在石头上。
结果,惠明怎么也拿不动。
这当然未必可靠。
但,佛门不清静,江湖有凶险,是实。
惠能也只能耐心等待。
那么,他等了多久?
十五年。
本章故事和引文均见《六祖坛经·行由品》,《五灯会元》卷一,《景德传灯录》卷三及卷五
都是你们心动
惠能现身是在广州法性寺。
时间是唐高宗仪凤元年正月初八。
那天有风。寺庙里面的幡(旗帜)翩然起舞,扣人心弦。刚刚听完住持印宗法师讲课的一众僧人,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风和幡为什么会动的问题。
问:幡是无情物,没有意识,怎么动?
答:风吹幡动。
又问:风也是无情物,怎么会动?
有人说:因缘合和。
也有人说:幡不动,风自动。
这时,一直混在人群中默默旁听的惠能却突然站了出来。他对众僧大声说道:不要争了。什么风动,什么幡动,不过都是你们心动!
正在一旁休息的印宗法师大吃一惊。
吃惊并不奇怪,因为佛教最看重的就是心。一切皆由心造,万法皆由心生,所以管它叫心地,意思是心灵就像土地,可以生长万物。现在我们经常说,某某心地善良,或者心地狭窄,这“心地”二字就从佛教来。
还有心田,也是佛教名词,意思跟心地一样。
这样看,风动幡动,岂非都是心动?
不过,如此透彻了悟,一般人做不到。
能说出这话的,必是肉身菩萨。
于是印宗客气地把惠能请进方丈室,继续探讨风幡问题。惠能也不含糊,从容不迫将原理慢慢道来。印宗越听越入迷,越听越激动,竟不知不觉站起来说:早就风闻黄梅的衣法到了岭南,莫非就是行者您?
黄梅就是弘忍,衣法则指衣钵和佛法。
这话的意思是:莫非您就是禅宗六祖?
惠能说:不敢。
印宗说:请出示衣钵,以告众人。
惠能这才把衣钵拿了出来。
印宗问:黄梅有什么指教?
惠能说:没有指教。
印宗问:为什么没有?
惠能说:因为禅定解脱都是二法,不是佛法。
印宗问:什么是二法?什么是佛法?
惠能说:人们都说有常有无常,有善有不善。这其实就是有分别心,也就是二法。佛性却既不是常,也不是无常;不是善,也不是不善。只要能够真正明白常与无常、善与不善并无区别,便是不二之法。
不二之法就是佛法,不二之性就是佛性。
由此留下一个成语,叫:
不二法门
法门,是通往最高智慧的道路。
后来,这个词就指最好或唯一的途径。
印宗听了满心欢喜。他说,印宗凡夫俗子,以前讲的都是瓦片,行者您讲的才是真金。
当下就要拜惠能为师。
惠能说:我的头发还没剃呢!
印宗便为惠能剃度,然后再拜惠能为师。
一个文盲,就这样成为祖师爷。
禅宗也从此分为两支。
惠能在岭南创立的叫做南宗,而神秀代表的则称为北宗。但,最终风行于天下的是南宗。南宗与禅宗合而为一,提到北宗的时候才需要特别加以说明。
这样看,惠能其实是中土禅宗的初祖。
衣钵也不见了。神秀没有,惠能不传。法嗣也不再只有一个,惠能门下就有好多名。而且,只要他们找到得力的传人,就能开宗立派,自成体系。
结果是什么呢?
佛祖手里那朵花,开遍了中华大地。
这是划时代的事情。
于是我们不能不问:惠能真的是文盲吗?
假文盲与真大师
惠能恐怕其实是识字的。
实际上,早在去双峰山拜见弘忍的路上,惠能便已经给一位法号无尽藏的尼姑讲解佛经。老太太诵读《涅槃经》时,惠能就边听边解释某句话是什么意思。
尼姑便拿起经书问字。
惠能说:字不认识,意思只管问。
尼姑说:你连字都不认识,怎么知道意思?
惠能却说:佛法与文字无关。
后人说惠能是文盲,依据就在这里。
这事可疑。惠能如果当真一字不识,怎么知道筛字的下面是师字?更何况佛经那么生涩难读,识字的尚且未必能够看懂,听听就能明白?
看来,目不识丁是假的,甚至是装的。
实际情况很可能是:惠能识字不写字。
或者不会写,或者不想写。
不想写也有两种可能。很可能是写不好,更可能是坚持禅宗“不立文字”的宗旨。他对那尼姑说得非常之明确: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不写,才对。
当然,也可能真不会写。
但不管真相如何,意义都很重大。
是啊!一个文盲如果都能够成为祖师,岂非更加证明了禅宗和所有大乘佛教的共同主张:
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
这个观点极其重要。
我们知道,在佛教看来,生命体无非两大类:佛与众生。我们普通人,就是众生之一。
那么,众生与佛,有什么区别?
佛在彼岸,没有烦恼和痛苦。
众生则是很苦的。皇帝怕篡位,官员怕免职,商人怕赔本,盗贼怕杀头,谁家没有难念的经?我爱的名花有主,爱我的惨不忍睹,岂不是苦?何况那苦难还与生俱来,也没有边际和尽头,因此叫:
苦海无边
所以,释迦牟尼才立下宏愿,要帮助所有的生命体都脱离苦海,走向清静自在没有烦恼的彼岸。
这就叫:
普度众生
学佛、参禅和修行,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不过这样一来,就有了一个问题:
众生可能普度吗?
如果可能,学佛和传法就有意义。
相反,则会被视为吹牛。
那么,可能不可能,关键在哪里呢?
众生是否有佛性?
某些宗派认为没有。因为佛性也叫做佛陀本性或者如来性,是人与佛的本质区别。也就是说:
佛的本性是佛性。
人的本性是人性。
佛性既然是佛的,就不可能是人的。否则,佛与人有何区别,我们又为什么要拜佛?
但,如果众生没有佛性,又岂能成佛?
不能成佛,又如何脱离苦海?
那么,原来没有,就不能变成有吗?
不能。石头长不成树,浇再多水也没用。
给你一颗种子呢?
也许能,也许不能。
这就对了。
佛,就是佛性种子长成了大树。
众生,则是没长成的。
但,众生不是石头,也不能是石头。
石头长不成树,也成不了佛。因此禅宗认为,如果普度众生是可能的,那就得承认众生也有佛性,他们的心里也原本就蕴含着种子,这就是:
成佛的可能性
所谓佛性,必须这样重新定义。
而且,如果是可能性,那就每个人本来都有。
换句话说:
人人都有成功的可能。
这就是禅宗给我们的启迪。
剩下的问题也只有一个:为什么有人成功,其他的却长不成大树?我们又怎样才能把可能变成现实?
这正是后面要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