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的故事
知识未必改变命运
一条小巷深又长,
里面住个读书郎。
草鞋布袜旧衣裳,
小米稀饭野菜汤。
读书郎,读书郎,
为啥吃苦为啥忙?
不为高官与厚禄,
只爱中华好文章。
子贡与颜回
该讲颜回了。
前面说过,颜回、子路和子贡,是孔子最重要的三个学生。三个学生中,孔子最喜欢颜回。这在孔门简直就是公开的秘密,弟子们都知道的。只不过,子路忿忿不平满肚子不服气,子贡的态度却乖巧得多。
有次孔子问:你和颜回,哪个更优秀?
子贡没有片刻犹豫,立马就回答: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这意思是:赐哪敢比颜回?老师说一,颜回听了就知道十。赐可不行,能知道二就算不错。
孔子点点头说: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什么意思?
女就是汝,也就是你,弗如则是不如。
吾与女,弗如也,则有两种翻译:
一、同意你的说法,你是不如他。
二、是啊,是啊,我和你,都不如他。
那么,应该是哪种?
也只能猜,而且首先要猜子贡为什么会说“赐也何敢望回”这句话?他当真自愧不如?
恐怕不是。
前面说过,子贡可是喜欢拿自己跟别人比,而且谁都看不上的,怎么会对颜回佩服得五体投地?其实就连我们读完《论语》全书,都不知道颜回好在哪里。
因此,想当时孔子多半愣了一下。
不过老先生很快就明白:子贡善解人意,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问,又想要什么样的答案。于是干脆投其所好,还说得很像那么回事,一点都不虚情假意。
孔子立即表态:没错,是不如他。
不过,当老师的也清楚,以子贡之心高气傲,这种谦让之词未必发自内心。因此又特地加上一句:我和你都不如他。这样一来,子贡就只好把戏演下去。
再说,他也保住了面子。
是啊!老师都说比不上,我算什么?
可惜这是溢美。
孔子怎么会比不上颜回?
就连子贡,恐怕也未必不如。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讲?
也许是抱不平。
他曾经说:
回也其庶乎!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意思是:颜回同学成绩优秀,可是一贫如洗。阿赐不务正业去做生意,猜测行情倒准确无误,结果当然是日进斗金。言外之意很清楚:这也太不公平了吧?
所以,他要说子贡不如颜回。
呵呵,心理不平衡啊!
实话实说,孔夫子这回没道理。
我们要问:读书人就不能做生意吗?读书人做生意就是不务正业,就是聪明才智没用对地方吗?恐怕不能这么讲吧!别的不说,没有子贡赞助,他老人家可怎么周游列国?这样的人,怎么就不如颜回优秀?
更何况,子贡做生意,颜回爱读书,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就是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之有?那么请问,颜回无悔,你抱怨什么?
选择如果是自由的,后果便该自己承担。
显然,这里没什么公平不公平的问题。
相反,孔夫子倒是应该检讨一下自己。
我们不知道,他老人家有没有说过诸如“知识改变命运”之类的话,但这种观念大约是有的,要不然他收那么多学生干什么?过家家吗?
当然不是。
就算要传承文化,也得先能谋生。
谋生,总是第一位的。
可惜孔子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他那里,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做官。因此,他老人家不但自己要周游列国找工作,也要推荐学生到各国政府任职。被推荐的有子路、冉有和公西华等等,没有颜回。
这又说明什么呢?
颜回实在不是那块料,做生意就更不行。
就连相亲节目,恐怕也参加不了。
哈哈,看来结论是:
知识未必改变命运。
颜回也只好一辈子做贫困生。
好在,他很快乐。
本节故事见《论语》之《公冶长》《先进》
贫困生的快乐
快乐,是颜回最让孔子欣赏的地方。
前面说过,好学生颜回是子路的同班同学颜无繇的儿子。繇读如由,意思也是由,因此如果以字相称便叫颜路或子路。颜路同学既没做过官,又没发过财,他那无爹可拼又找不到工作的儿子便只好住在贫民区。
不清楚颜回是不是跟父亲住在一起,也不清楚他是在什么时候住到那里的。我们只知道,颜回在贫民区过得很苦,以至于孔夫子大发感慨说: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箪读如单,也就是盛饭的竹篮;瓢,则是舀水用的瓜瓢。吃饭用竹篮,喝水用瓢,可见颜回没有碗。碗都没有,当然更没有酒肉,顶多有点盐巴。那时红薯还不曾引进中国,竹篮里没准是野菜小米饭。
这就叫:一箪食,一瓢饮。
那么,这是因为贫困,还是追求简单?
都是。
颜回肯定没多少钱。但要说一文不名,恐怕也不是事实。那时没有助学金和奖学金,身无分文根本就读不起书。别的不说,书从哪里来?孔子的学校里可没有图书馆。颜回家的经济状况,显然不在贫困线以下。
看来,一箪食,一瓢饮,主要是简单。
简单生活应该早就开始了,所以孔子才会有“不改其乐”云云。不改其乐,就是始终快乐。这很难。事实上扬言要过简单生活的人不在少数,刚开始的时候也都兴致勃勃。但是时间长了,就难以忍受。
于是人们便难免担忧:颜回能够坚持吗?
人不堪其忧,恐怕要这样理解。
换句话说:别人都替他受不了。
然而怎么样呢?
回也不改其乐。
开始快乐,到后来也满心欢喜。
问题是,颜回为什么始终快乐?
穷开心吗?
当然不是。
喜欢贫民区吗?
更不是。
没有人会以箪食、瓢饮和陋巷为乐,颜回只是不以为苦罢了。不以为苦,是因为另有愉悦。这愉悦是颜回自己的、本来的、固有的,所以叫:不改其乐。
那么,颜回的乐是什么?
谋道、读书、做学问。
也就是说,知识和道德才是快乐的源泉,物质生活则无所谓,请问还有比这更高的境界吗?
没有。
难怪孔子要像咏叹调一样夸他,把“贤哉回也”这句赞语反复说了两次:颜回这孩子可真是优秀呀!生活那么清苦,住在贫民区里,别人都替他受不了,他自己却始终那么快乐。唉!颜回这孩子,真是优秀呀!
从此,颜回便成为一个典型。
什么典型?
安贫乐道
这当然是传统美德,但必须加以说明。
首先,安贫乐道不等于以贫为荣。事实上,贫穷并不光荣,否则何必扶贫?同样,富裕也未必可耻,还要看为什么。劳动致富就光荣,挥霍败家则要不得。
其次,是否热爱真理,与贫富无关。要知道,最先弘扬孔子学说的,恰恰是富可敌国的子贡,颜回反倒没什么贡献,可见乐道不一定非得安贫。
第三,读书人就该清贫是没有道理的。相反,只要当真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了贡献,就该富起来。这样的人如果家徒四壁,一贫如洗,那才是天理不容。
最后,安贫未必非得乐道。比方说,也可以为读书而读书,什么心得体会都没有。同样,安贫而乐其他也未尝不可,比如审美和艺术。追求真理只是权利,不能作为义务。只要不危害社会,整天发呆又何妨?
颜回就是这样。除了总是受到夸奖,其形象在《论语》中总体上是模糊的。我们不知道他性格怎样,也不知道他的“闻一知十”都有些什么过人的见解。
追求真理?他掌握了吗?
不知道。
因此,颜回可疑。
本节故事见《论语·雍也》
智商问题
颜回恐怕早就被怀疑了。
怀疑是有道理的。因为孔门弟子中,困难户并非只有颜回,至少还有原宪。据说,孔子去世后,衣冠楚楚随从如云的子贡曾去看他,只见这位老兄的门口长满了杂草,身上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子贡说:老同学,你就这么倒霉吗?
原宪答:我听说,没有钱财叫贫困,学了道理却不能实行才叫倒霉。原宪是贫困,不倒霉。
子贡满脸通红,为这句话羞愧了一辈子。
不过孔子在世的时候,原宪并不狼狈。因为他有份工作,职务是管家,薪水大约是孔子退休工资的百分之一点五。但是原宪却不肯要。孔子只好劝他说:你还是拿上吧!自己用不完,可以接济乡里乡亲。
原宪最后有没有拿这笔钱,不清楚。他是给孔夫子做管家,还是在别的大夫那里打工,有争议。但是毫无疑问,贫困生是可以勤工俭学的。原宪的工作,说不定就来自孔子的安排或介绍。
那么,他为什么没给颜回一个机会?
有人说是专业问题。
前面说过,孔子的学校也分专业。培养外交官的言语科,培养行政官的政事科,培养古籍整理和历史文献人才的文学科都很实用,例外的只有德行科。
德行科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呢?
道德楷模。
请问,道德楷模能挣钱吗?
不能,除非把他的头像印在钞票上。
可惜,这是死了以后的事。
活着的时候又是什么样子?
正襟危坐,面无表情,就像看着冷猪肉的泥偶。
这副模样,哪家公司肯要?
不怀疑他们智障,就算不错。
颜回也只好吃野菜,喝凉水。
但是这个说法也有问题,因为德行科的学生也有找到工作的。比如颜回的同班同学冉雍,就担任了很重要的职务。孔子甚至说他可以做长官或君主,叫:
雍也可使南面。
谁说德行科的就一定不行?
颜回长期待业,便未免让人怀疑。
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冉雍的行政能力很强,堪称德才兼备,颜回却只能算是品学兼优。这两个说法并不相同。学是学问,才是才能。有学问未必有才干,有知识未必有能力,也可能高分低能或不切实际。
结论是:
品学兼优不等于德才兼备。
颜回,也许就是那高分低能的。
难怪子路死不服气。
但,如果连智力都被怀疑,麻烦就大了。
会吗?
当然。因为孔子曾经声明:颜回并不弱智。
老先生的原话是: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我给颜回上课,从早到晚他都一言不发,更不会提出反对意见,好像傻乎乎的反应挺迟钝。但是下课以后,自己深入研究,却又总是能够举一反三,发扬光大。看来,颜回并不弱智。
怎么样,不服气的人不少吧?
想想也是。孔门弟子三千,其中优等生据说就有七十二人之多,哪个不是杰出人才?颜回呢?也就是并不弱智而已,凭什么要被一夸再夸?
呵呵,贤哉回也!
呵呵,回也不愚。
子路想不通。
我们也想不通。
本节故事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论语》之《雍也》《为政》
好学生的标准
颜回的优点据说是好学。
这话孔子反复说过,因为鲁国的国君和执政官都问过同一个问题:先生的弟子中谁好学?孔子的回答斩钉截铁:颜回,最好学的就是颜回。而且两次都说:自从颜回英年早逝,就再也看不见好学的人了。
啊,这么夸张?
是的,不过多少有些道理。实际上,如果把孔子的有关言论集中起来,就会发现颜回的优点有三条:
上课时间再长也不知疲倦。
学习只有进步,没有退步。
不拿别人出气,不犯同样错误。
前两条没什么,后一条却相当值得肯定,因为很多人都做不到。相反,我们常常见到的,是出了问题就怪别人。比方说,成绩不好是老师不行,工作不好是单位不行,恋爱失败则是本届女朋友或男朋友不行。
总之,都是别人不好。
结果怎么样呢?
轻一点的诿过。
重一点的嫁祸。
爱发脾气的则迁怒。这其实品位更低,因为迁怒的对象往往是弱势群体。如果对方的地位比自己高,力量比自己大,你想迁怒于他,请问迁得了吗?
如果能,那就多半是撒娇。
比方说,对父母亲或男朋友。
撒娇是一种特权,没有道理可讲。不过,正因为是特权,所以不建议频繁使用。没有节制地撒娇,那就会像糖吃多了一样,牙齿恐怕要长虫。
更何况,如果撒娇是为了诿过,就不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结果是永远不能进步。要知道,颜回之所以从来不犯同样的错误,就因为他从不迁怒于人。
这确实值得学习,因为:
自己的事自己扛,才能成长。
不过,这似乎不能算是好学。
其实,颜回成为孔子的最爱,根本原因恐怕还在于对老师的无限崇拜。他曾经像唱诗班一样说:
老师的人格,越仰望就越觉得高大;
老师的学问,越钻研就越觉得艰深。
每次我都感觉到了老师跟前,
怎么一下子又到后面去了呢?
尽管如此,
由于老师是那样地循循善诱,
用广博的知识丰富我,
用严肃的礼仪规范我,
让我想停下都不可能。
我已经竭尽全力站立起来,
却又不知道该走哪条路了。
呵呵,谁说颜回不会说话?
歌功颂德还是会的。
而且滔滔不绝,一套一套的。
不过这样一来,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必须做出批评的姿态。于是大发感慨说:颜回这孩子,恐怕不是能够帮助我进步的。我的话他句句爱听,句句喜欢,从来就不质疑。那么请问,我又怎么能进步呢?
孔子这话,是批评还是表扬?
众说纷纭。
也许,孔子是通过批评颜回来表扬自己,我们也得允许他老人家小小地得意一把。但,学生不质疑,老师就不深思,说话也很难出彩,这可是事实。
颜回过于听话,其实要算一个遗憾。
那么,孔子的学生中有喜欢质疑的吗?
有,宰予就是。
本节故事见《论语》之《雍也》《先进》《子罕》